嫡次子

第13节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方之平心说,还得谢谢您老夸我了。
    王夫人见方之平只顾低头烧火,还以为他是不好意思呢,打趣道:“男婚女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你这条件,便是晚几年也能娶上好姑娘,没事儿的,放宽心。”
    从来都宽心的方之平总算是知道为什么王川他们宁可去村头打水,也不过来给王夫人烧火了,这张嘴,要不是爱惜王先生的名声,妥妥是当媒婆的料。
    “晚辈瞧着,先生和伯母的感情可真好,真跟戏文里说的一样是‘相濡以沫’。”方之平笑道,这位伯母大概是他在这个时代见过最喜欢‘秀恩爱’的人了,说起她和王先生的感情来,没有半柱香时间是停不下来的。
    果然,听见方之平赞她们夫妻感情好,王夫人眼睛旁边全是笑出来的褶皱,“我跟你们王先生那是多少年的感情了,当初他高中以后,还有不少人跟我说他会嫌贫爱富,抛弃我这个糟糠之妻,去娶人家官家小姐,但我知道他不是这样的人,再说我们俩感情多好啊,怎么可能去当负心汉。”
    提起丈夫,王夫人眼里全是幸福,还带着几分得意和欢喜,当年定亲的时候他们也是门当户对,都是王家村里普普通通的农户,但没几年对方就成了童生、秀才,当时可是有不少说闲话的,觉得他们两家会退亲,但不到一年的时间她们就成婚了,没多久又有了孩子,她也彻底心安了,不管后来王宗元是中举,还是被钦点为探花,还是在京城当官,她都相信他,不会做对不去她的事儿。
    “别看你们王先生现在老了,还蓄着胡子,他年轻的时候长得不比你差,十里八乡都没有哪个后生比他俊俏。”王夫人美滋滋的说道。
    方之平笑道:“看得出来,不过您年轻的时候应该不比王先生差,郎才女貌才对!”听多了穷书生抛弃糟糠之妻的故事,再看王先生,真的没法让人不敬佩。
    像他爹一样,这个时代的男人已经习惯了三妻四妾,没觉得有什么对不住妻子的,似乎能给人家敬重,不宠妾灭妻便是‘好男人’的典范了。
    比起这个时代传统的三妻四妾,他还是更向往一生一世一双人,但他之所以有这个想法,也是受前世影响居多,尽管知道妾室在这里是合法的,但仍旧觉得她们像是小三一样,而睡妾室,约莫等同于出轨,实在别扭。
    但王先生生为土生土长的古人,而且是儒家正统的维护者,他能守着青梅竹马的妻子过一生,让人叹服,也心生向往。
    第27章
    晚上,王夫人坐在榻上缝衣服, 旁边的王先生捧着一本游记在读, 屋内一片静谧。
    良久, 王先生才合上手里的书,将其小心仔细的放到书桌上,“你也别缝了, 还嫌眼睛花的不够快是不是?”
    王先生虽然不做官,但家里绝对算不上穷, 在大齐, 进士名下有两千亩土地可以免税,王先生虽然不做官, 但名声显赫, 所以有不少人过来投献,除了本族的五百亩地不需要给他交钱以外, 剩下的一千五百亩地, 每亩地王先生每年都要收半两银子,也就说一年在土地上就能收益七、八百两银子, 除此以外, 本地的乡绅们逢年过节也会往他这儿送礼。
    按照王先生的经济水平, 养几个下人是绝对没问题的,但人家偏偏就不,以前赶考的时候还有个书童呢, 自从辞官以后, 连书童都没有了, 家里的活不是两口子亲自干,就是过来讨教功课的后生帮着干,而王先生身上穿的衣服,从来没有一件是从成衣店里买的,不是夫人给做,就是小辈孝敬。
    王夫人现在手里这件就是给王先生做的春衫,因为冬天还长的很呢,所以王夫人并不着急做,没事儿的时候拿出来缝几针,有事儿的时候就收起来。
    “方家那个后生瞧着不错,咱们自己的孩子都没耐心听我说话,人家听我唠叨了一下午都没不耐烦。”王夫人一边收拾床铺一边道,人老了,就是喜欢念叨从前事儿,跟村里的老太太们聊这个,人家多半是觉得她在炫耀,面上不说,背地里却会儿抱怨,家里的两个孩子都在郡城呢,也都是当爹的人了,哪有心思听她一个老太婆讲话啊,每天都来家里晃悠的那几位后生,也都不爱往她跟前凑。
    平日里她也就是能跟老头子念叨几句,翻来覆去的跟一个人说,她自己都觉得烦了。不曾想,这个借住在家里的年轻后生,倒是能听得进去她说话,接话都能接到点子上,也看不不出有不耐烦的地方。
    这话王先生赞同,“是个能耐得下性子的,依他的身世,从小就被人伺候惯了,我还以为他就算能在咱们这儿待下去,也得发发牢骚、偷偷懒呢,但没想到,这小子倒是硬气,该干的一点都没少干,甚至比咱们村里的那几个小子干的多,嘴上更是半点抱怨都没有,每天乐呵呵的。”
    重点是及其自律,不管当天多累、多忙,每天一定会抽出半个时辰来练拳,一个时辰练字,年轻人能有这样的坚持,着实少见,哪怕是他年轻那会儿,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偶尔读书还会偷懒呢。
    “可惜咱巧姐儿已经定亲了,不然我也能撮合撮合。”王夫人不无遗憾的说道,能让她家老头子都夸奖的后生可不多,方家的那个后生的确不错,模样俊俏,家境富裕,小小年纪就已经是举人了,还是解元,重点他不是那种迂腐的书呆子,粗活干得,厨房也进得,上哪儿找这样的夫婿去。
    巧姐儿是王先生和王夫人的大孙女,今年过了年才十五岁,半年前跟江郡高郡尉家的二公子订了亲,郡尉是郡守的佐官,掌握全郡的军事,这个权利不可谓不大,高郡尉虽然是武人,但他们家的二公子十六岁便已经是秀才了,在整个江郡都能称得上是青年才俊,不过人就是怕比较,跟方家的后生比起来,王夫人又觉得这个孙女婿不够好。
    王先生真心觉得他夫人最近是闲的发慌,以至于总想这些没头没尾的事儿,“光是辈分就不对头,你这话可不能往外说,不知道还以为咱们看不上人家高家呢!”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吗。
    “我是那么没分寸的人吗,这事儿我也就是跟你说说。”王夫人辩解道,她又不是那种长舌妇,什么话都兜不住。
    “好好好,算我错怪你成不成?”王先生好声好气的道,他自己的都觉得,他这脾气是越来越好了。
    王夫人轻笑,这老头子!
    ***
    求真学院在江南名气颇大,每年报考的书生足有三、四千人,而人家只收前两百名,江南人杰地灵,方之平可不敢小瞧,早就让刘时从书铺买好了近五年的考试题细细研究,按照考题做文章,再把它交给王先生批改。
    不过比起写文章,让方之平烦恼的还是赋诗,求真学院的试卷不走寻常路,不管是考墨义、帖经、策论,还是考杂文、经义,拢共五份试卷,结果卷卷都有一道赋诗题,也就是说赋诗占了将近有一半的分数,这可就玩大发了。
    赋诗向来是方之平的弱项,虽然练习多年,但水平只能是一般,更何况这次题量还这么大,如果说没拿到往年试卷之前,方之平还能仗着自己是乡试的解元而自觉有把握的话,看过试卷之后也只能提起心来了,能不能中,还是未知之数。
    王先生有些叹惋,“赋诗水平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提高的,你也不要过于强求,平常心对待就是了,你还是很有希望考中的。”
    这韵脚、立意都不错,遣词造句也并无不妥之处,就是匠气太重,缺了那么一点点的灵气。
    王先生虽然自己的诗句从不缺乏灵气,但还真不知道怎么帮别人培养,这更像是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学不来,偷不来,也强求不来。
    方之平做了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渐渐也死心了,这根本就不是练习就能练出来的东西,前世有位发明家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话不知道鼓励了多少人,但很多人都忽略了最重要的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不然你就是再努力,也成不了天才。
    “先生,您放心,我现在就是算着时间把往年的题目都做一遍,别到时候时间分配不好,以至于做不完题目。”方之平说的是真心话,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他还是头一次碰见这样的出试卷的。
    王先生捏着胡须点了点头,“你心里有数就成,以后挑水、收菜、翻地这样的活,你就不要做了,去帮忙给你伯母烧锅、搬柴火就行。”这些活比较清闲,老婆子也喜欢跟方之平说话,他这样安排两全其美。
    方之平挑眉,王夫人虽然和蔼,但日日吃狗粮,对他这个‘大龄’未婚男青年来说还是比较残忍的,不过做饭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当是听故事了。
    待王先生走了,王川一脸同情和可惜的道:“方兄,你保重。”师母比他娘都能唠叨,重点是他娘对他唠叨,他还能出去躲清静,但王夫人总在他们帮着干活的唠叨,总不能菜炒到一半,烧锅的人就跑了!
    王川也打算过了年之后报考求真学院,这段时间一直在备考,他家境不好,是名副其实的穷酸秀才,而求真书院近年的试卷定价都高的离谱,所以他只买了一套前年的题目回来,得知方之平这里有五套之后,便找机会便借一套回去抄写下来,有难度的题目还会放到一起讨论,两个人的关系也由此越来越好。
    见王川还有心情同情自己,方之平调侃道:“你哥那边摆平了?”他从小就跟长兄不亲近,但两个人之间就是生疏而已,兄弟感情不多,仅有几分面子情,绝对不会给对方下黑手、或者找麻烦。
    方之平以前羡慕人家家里的好哥哥,现在知道了王川他哥办出来的事儿,他真心觉得只要不给自己找麻烦事儿,就是亲哥。
    王川跟他哥王继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兄弟俩相差两岁,因为王继是早产儿,所以体弱多病,但父母都不是偏心眼,家里的男孩在五、六岁的时候都送去了学堂,王继的天分比王川要好,加上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出去玩儿,基本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念书上了,功课自然也比弟弟王川也好得多。
    但科举考试考得不只是那一纸试卷,体力同样重要,县试虽然要考三天,但每天做完题目就可以回家休息,王继不但通过了,还是他们县里的案首,但府试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同样考三天,但这三天里,是不允许出去的,吃喝拉撒都得在考场上,王继参加了三次,每次都是让人从考场抬出来的,回来以后还得养上一两个月的病,所以考过三次以后,家里人是死活不让他接着考了,所以王继虽然读书好,但到现在连童生都不是。
    没有功名,身体又不能干体力活,王继和他的妻儿都靠父母、弟弟养着,不然王川一个秀才,名下有八十亩的土地可以免收税,一年就能有四十两银子的收入,再加上每年岁考王川的成绩都是一、二等,官府每个月都要给几两银子和几斗米做为奖赏,这些零零散散加起来,养活自己绰绰有余,怎么会连买几套试卷的银子都没有,书铺都是做正经生意的,再是想赚钱,也不敢漫天要价。
    若是王川的哥哥只是花钱也就罢了,毕竟是自己哥哥,王川一直对他哥是又同情又佩服,还不至于为了银子撕破脸,但仕途无望的王继,掌控欲却越来越强,家里的书都放在他房间,时不时对弟弟说教一番,最近更过分,居然让王川去跟他媳妇的表妹相亲,这位‘表妹’的爹爹虽然是个童生,但却是个浪荡子,家里欠了不少的外债。
    就这样的条件,王川他娘居然还同意了,真是活见鬼了。
    王川这几年一直窝在村里读书,女方家什么情况他哪知道,本以为父母不会坑害他,态度松动的很,只等着去偷偷去见人家姑娘一面,确定自己能看得顺眼,就把婚事儿定下来,没成想,过去一打听姑娘家,人家同村的人就满脸可惜,说好好的家业败了,好好的儿女被当父亲的带累了。
    王川气得回去跟父母大吵了一架,争吵时母亲露了口风,说是他哥和他嫂子说过这家人还是很有家底的,那些明面上的帐都是唬人的,人家祖上当过三品官,家里好东西多着呢,不会就这么败了。
    “这事儿没完,我心里永远都过不去,不过我也想明白了,以后我就在书院住着,租子和朝廷发的银子都自己拿着,该孝敬父母的,我一分都不差,但别人想拿我的钱再来找我的事儿,我也不愿意。”王川忿忿道,这事儿他也就能跟方之平聊两句,同村的人,不好说,也怕人家传出去坏了他的名声,方之平是外来的,在村里都不认识几个人,再加上人家在这儿待不久,眼界也不可能拘泥于王家村这个小地方,不会给他传出去的。
    “你还是得跟伯父伯母好好聊聊,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他们可能当时真的不清楚那家的情况,你这样不是伤他们的心吗,再说了,你哥哥不在乎名声,你还能不在乎?”方之平这话劝的是诚心诚意,在这个时代,名声大于天,若是名声有污,学问再好,在仕途上也算是废了。
    不过从方家兄弟的事情上,方之平倒是庆幸他跟他哥还不至于弄到这种撕破脸皮的程度,不然就他们永安侯府那个篱笆扎的四处漏风的地方,名声早就烂透了,以后也就只能守着祖业,老老实实过一辈子。
    王川好歹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哪里不明白这里面的道道,只不过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他又不欠王继的,对方早产、身体不好、晕倒在考场上,这些都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凭什么吃他的、用他的,还得上赶着作践他。
    “你们侯府,名门大户,里面的水肯定更深,这种事儿若是换你,你怎么处理?”王川问道,那话本里头,大户人家的后院可都乱的很,兄弟阎墙是再正常不过的,正房夫人仗着权灌小妾堕胎药,妾室们耍尽心机手段,斗的你死我活,想想都觉得可怕。
    第28章
    这事儿方之平还真不好回答,他们府里虽算不上清净, 但撕到明面上来的就太少了, 而且他以前大多时间不是在学堂, 就是在国子监,在家时间太少了,以至于很多矛盾还没闹出来呢, 他这个当事人就不在了。
    “这事儿换做我是你,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办, 毕竟没有办法感同身受, 不过公道自在人心,只要咱们面上做到了, 大家心里也都有数。”作为旁观者, 方之平能毫无负担的说这个话,既然好吃好喝的养着还能闹事儿, 那不如把面子上做更足些, 足到让十里八乡的人都羡慕,再任由他们闹, 把看热闹的人都给闹烦了, 他们想不安生都不行。
    这就跟‘捧杀’是一个道理, 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得下这口气去,一肚子的火气不发出就不错了,谁还能忍气吞声的去放纵他们, 不过说到底还是实力不够, 秀才并没有为官的资格, 王家村学风浓厚,光是进士就出了四位,自然是不缺秀才的,而且秀才中九成九的人都难以再取得功名,中举难,在会试和殿试上脱颖而出更难。
    所以哪怕王川只比现在进一步,拥有举人功名,他的婚事儿王继也不敢拿捏,毕竟阶层已经不一样。
    王川显然还没有定下主意,含糊不清的道:“还是先准备入学考试,这事儿最重要。”自己的亲哥哥,再加上自从他哥不参加考试以后变得偏心的父母,他真是觉得扎心又刺手,轻不得重不得,但若是不管,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从背后被捅上一刀。
    方之平也不再揪着这个话题,人家的家务事儿,提醒几句就已经尽到朋友的本分了,再插手,很有可能会弄得里外不是人。
    ***
    这是方之平前世今生第一次不在家过年,进了二十三,就开始打扫卫生、准备年货,王夫人还带着他去赶了一次集市,大抵从古至今女人的购买欲望都大得很,他们特意租的那辆马车都被装满了,方之平没法子,十几里的路总不能让老太太走回去,坐在车辕上又太冷,只能卸下去三成东西,让同村的人看着,等会儿他再回来接。
    腊月二十六这天,王先生的两个儿子都拖家带口的回来了,因为王先生有两个未出阁的孙女,所以方之平也不好多待,哪怕王先生和王夫人再三挽留,还是没留在王家过年。
    方之平回自个儿的宅院带了王夫人给的一大堆年货,都是王夫人自己做的,也算增添点年味。
    宅院早就被打扫了,这次跟着方之平出来的几个小厮都是宋氏安排的,品性、相貌、能力无一不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府里都知道二少爷有出息,所以想过来跟着的下人不少,不少又是家生子,家里人在府里能说得上话,所以给宋氏递话走路子的人不少,宋氏自然是觉得人选越来越多才好,花了好大功夫才把几个南下的随从挑好。
    但从侯府带过来的人都是二十左右的青年,一个会做饭的人都没有,少爷不在,他们这些人也不敢去买人,每天只能凑合着去街上买点,方之平回来以后才发现自己是考虑少了,赶紧带人雇了两个做饭的婆子回来,至于丫鬟倒是一个没要。
    雇人自然没有卖身契,不过四、五十岁能出来做厨娘的,家里也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一个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 ,女儿、女婿平日里的帮衬是有限的,又不能养着她,无奈出来讨个事做,另一个虽然有丈夫,还有个读书的儿子,但是实在是穷,为了儿子的书费,她也不得不出来干活。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就更是没办法不让人想家了,心里闷的慌,方之平也无心念书,一连写了十几张的家信才停下来,又派人把信送到驿站去,寄往京城。
    “少爷,府里的信刚好到驿站了,还没往外送呢,我正好拿回来了。”刘时双手恭敬的举着七、八封信。
    官方的驿站可以用来送信,但收费颇高,而且并不是每家的书信都会派人给送到家。只有有权有势的人家才可以享受这个待遇,方之平一个侯府次子,在江南这地界还真算不上是有权有势,能让人家亲自送过来,还是银子使劲儿。
    方之平这一年来在府里的地位渐长,而且这次出门,对外的借口是出去游学,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呢了,所以侯府正儿八经的主子全都写了信过去问候,上到老太太,下到方道如最小的儿子方之业,甚至专心备嫁的慧姐儿,一个都没拉下。
    写家信基本上都是报喜不报忧,但也有例外的。
    比如老祖宗,信中除了大篇幅抒情以外,后面就是在卖惨,说自己身体越来越不好,管家力不从心,有心想让宋氏接掌管家权,但又怕她没有经验,无奈,只能让小崔氏管事儿。
    比如慧姐儿,她的信是众人当中最长的,前半篇满是关心之词,后半篇画风突转,讲青哥儿如何努力念书,如何崇拜他,若是兄弟齐心,未来又会如何光明,但读书的条件又是如何艰难,她一想到这儿,她就心疼,想一辈子待着府里照看青哥儿,让他少吃些苦头。
    方之平对这两位的信,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前者重权,硬生生将他娘置于尴尬之地,后者他都没见过几面,谈何来得兄妹之情,对方想让自己帮衬青哥儿,虽然可以理解,但并不代表他会照做。
    出身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但既得了这样的出身,就得选择承担这个出身带来的一切,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方之平很清楚,他和方之青、方之业,很多时候就是天然的敌对者,但很多时候又是天然的同盟,方之平既不想害他们,也不想帮他们。
    大哥的信是最出乎方之平意料的,可能‘远香近臭’这个说法真的有道理,方之铭的信虽然短,但却有几句是关心到实处了,不像慧姐儿好几页浮于表面的关心,而是设身处地的为他想到了,若是早几年收到这样的信,方之平可能会兴冲冲的立马回信,但是现在,心里那种名为感动的东西很少,更多的是松了口气,嫡亲的兄弟当然还是和和睦睦的好,再多的就只能看缘分了。
    娘亲的信一如既往让他舒心,除了温情的关心以外,就是讲她在游记里看到的美食美景,还有雪团儿的各种淘气,这家伙虽然已经算是只老猫了,但撒娇、打滚、偷零食、在榻上印梅花……它还擅长着呢。
    看过娘亲的信,方之平的心就放下了一大半,离家在外,他最担心的还是娘亲,虽然对方已经都当祖母了,老祖宗也没多少精力折腾人了,但女人,特别是顶着婆婆的女人,在这个时代就是天生的弱者,他总是担心娘亲会受委屈。
    其实方之平的担心并没有多少道理,宋氏并非是一味柔弱的女子,早年跟方道如感情好,心里有他,自然就不敢也不想和老祖宗闹翻脸,所以才一点管家权都没摸到,长子还被抱走了,现在对方道如没有感情了,长子已经是世子,次子也中举了,前途可期,哪怕是对上老祖宗,心里也是不怯的。
    年三十的晚上,方之平是和同来的几个下人一起过的,连年夜饭都是在一个桌上吃的,毕竟这满桌子的菜,一个人吃有什么意思。
    不过尽管席面上有五、六个人,但气氛一开始还是沉闷的很,跟主子一张桌子,除了刘时以外,其他人还是头一次,菜都不敢夹几次,更别提说话了,方之平劝了几次,但成效不大,胆子大的还能端起酒杯来跟他说两句吉祥话,胆子小的埋头吃菜,眼睛都不敢往上抬。
    这饭吃的没意思,方之平连喝酒的心思都没了,好不容易吃到一半,暂时负责看门的婆子就过来说有人敲门,说是少爷的朋友,姓王。
    方之平在江南可没几个朋友,但是都姓王,而且人家家就是这儿的,大年三十不陪家人过年,到他这儿来干嘛。
    这看门的婆子也纳闷呢,都说人老成精,她今年马上就五十了,但大年三十出来找朋友的还是头一次见,要不是看对方说话文绉绉的,穿的不是那种粗布衣,她早就打发对方走了。
    “行了,请他进来。”不是方之平没有安全意识,而是他这院里有五、六个成年或即将成年的男人在这儿呢,对方一个人,有什么可怕的。
    方之平好奇过来找他的是一位,是和家里吵架了,还是单纯过来看看他这个独自在异乡的异客,但下首的随从可就不敢坐着了,没有外人,他们听少爷的话,坐在一张桌子上也就算了,现在少爷的朋友过来了,他们再坐着,就是丢少爷的脸。
    第29章
    “借多少?”方之平轻声问道,年三十出来借钱, 不是出什么事儿了?
    王川自己也不知道多少银子才够用, 他本来是没打算借钱, 夺门而出以后,又不知道能去哪儿,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呢, 他去哪儿都不合适,如果不是因为前几天方之平年货太多拿不了, 他刚好帮忙送过来, 知道了方之平住哪儿,他今晚怕是要在田野里过了。
    一路走过来, 王川心里的火气虽然没压下去, 但脑子清醒了不少,只要一日他想走仕途, 名声就不能坏了, 所以爹娘提的请求,他只能满足, 只不过绝对不能把他的学费拿出来。
    王川咬咬牙, “五十两银子可以吗?”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章节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