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奋斗史[清]

第101节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梅文鼎并没有放松下来,“那么这位夫人还请说,找老夫到底有何事呢?”这已经是他第二次问了。
    敏宁笑了,忙安抚他紧张的情绪。
    “我知道先生精通于西来算学,致力于复兴自古以来的历法和算学知识以及推进西方的星辰运算。可惜妾生的晚,没有见识过先生在京城时关于历算的宏论……”
    梅文鼎点了点头,“夫人了解的倒是挺清楚,不过老夫只是乡野村夫,只在这旁门左道上面有建树,至于学问可比不上太学中的祭酒。”
    敏宁当即问他,“不知道先生有没有向皇上进言,将这二种向大清推广开?”
    一听这话,梅文鼎就有些垂头丧气,二十年前他年轻气盛,凭借着一腔热诚,在京城大谈西方算学以及立法,虽然引来了许多学子想要跟其学习,然而却没有引起宫中什么注意。
    由于朝中公卿的对于他学说的畏忌,始终未能进入官场,只能在天津等地设馆授徒和研究学问。
    后来,因为这些学问根本无法用来对付八股文,逐渐的学生也散去。
    梅文鼎只能投奔德州抚臣李光地一起撰书。
    这一次皇帝南巡至德州,要不是李光弟帮忙进书,他可能仍然默默无闻下去。
    然而就算见了皇帝又能如何,他所说的皇帝虽然都了解,也很欣赏,可皇帝根本没有推广开的意思,只赐了几个字,就让他退下了。
    想到这里,梅文鼎就有些叹气,他还能有几个二十年可以蹉跎?这一次他已经打算回乡,将所学著书留下来。
    “夫人,找老夫有何事?还请尽管说,能帮上的老夫肯定会尽力帮忙。”
    敏宁见他这个样子,还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个大清,除了她,还有谁能帮他?
    “梅先生……”敏宁亲自为他沏了一杯茶,然后斟酌着开口,“先生有大才学,有没有想过将所学传授下去?”
    梅文鼎将茶碗接了过去,道了谢,开口,“夫人不必如此客气,老夫不值得先生一称。”随即又道:“也没有什么才学。”
    敏宁拿着帕子掩嘴笑道:“梅先生的才连皇上都认同的,自然可以值得这一称呼。”
    梅文鼎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胡须道:“授徒一事,在下早些年就曾经做过,也有那三两个学生,不过如今朝廷取士并不考这些,所以……”
    敏宁顿时明白他话里的意思,忙开口,“妾的意思是想要资助先生开一家学院,这个学院只教授算学跟历法。八股文也是教的,只是更加侧重前两者,我们只挑选对这两者有兴趣之人,若是更愿意学八股文,可以推荐到其他学院里。”
    梅文鼎没有开口,而是思考。
    敏宁继续说,“先生可能不知道,妾也开过几家书院,不过却是教授医学,收取的都是杏林中的弟子以及农家子弟,医学实在没有天赋而对八股文更感兴趣的,我们会帮忙推荐到其他书院中继续就学。而学医的学子,学成后都会安排就业,解决将来的生活问题。”
    梅文鼎有些心动,他教授的那些徒弟,未必有想要考科举的,只是为了将来的生活,才放弃了继续研究算学和历法。
    这些学子不像他,家里有地有产可以满足他继续研究。
    有些对于历法真的有天赋,可惜就这么白白放弃了,若是真的有人愿意帮他开学院,继续研究这些学问,又可以解决徒弟的吃饭问题,那再好不过了。
    可当真有这样的傻子?
    梅文鼎半信半疑的问,“要开一家书院那拿出的银子可不是小数目,研究这种无用的东西,夫人真的愿意出资?”
    敏宁笑了,“怎么可能无用?比如算学,平日里生活可常用的。梅先生可能不知道,妾名下有许多产业,这些产业当中有许多涉及到算学知识,比如造船,造机器,全都是靠老师傅的经验,这些完全可以数据化,教授给年轻人,让年轻人会后也能应用。总比一些摸不着看不见的经验,被带入地下来的好。”
    梅文鼎激动了,起身一拜,“若是夫人真愿意资助,那老夫在这里就感谢了。”
    敏宁起身忙扶起他,“先生,不需如此多礼,妾最钦佩像您这样的民间高人,以一己之力来研究这些高深的学识,许多瑰宝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可惜现在的朝廷看不见这些,完全因为来自西学就看也不看。”
    对于这一点梅文鼎是深有体会,他之前在京城冒出的那点烟火,不就被儒家之道给熄灭了。
    这些年他就是看不见希望才想着著书,把所学流传给后世。
    两人说定后,就开始商讨地址。
    “不如就定在先生的老家宣州?”
    梅文鼎却自己否决了,“还是放在天津,天津是我好友李光地老家,那里不仅距离京城近,且我那些徒弟也多在天津。”宣州虽然是他老家,但当地的官员可不睬他面子。
    敏宁一听也同意了,放在其他地方就怕当地官员就给湮灭了。满大清都是儒家学者,儒家跟传教士天然就敌对,这些年也没少打嘴仗。
    这些年京城中当官的洋人,要不是皇帝护着,早被官员赶出了京城。
    “我准备建一座大型的天文观测台专门观测天体。”这个时代,皇宫里的天文仪器并不比国外天文台少,这些传教士想要来大清传教,总得露出一手让皇帝相信吧,这些西方的器具以及学识就是这么传过来的。
    可惜皇帝虽然有见解,但虽然从小学习儒家文化,这些外来之物不看重。
    他不像敏宁来自未来,自然懂得这些知识有多么重要。
    何况那些传教士,带来的知识器具只是附属品,他们最重要的任务还是传教。
    传教所宣传的学说,可是跟儒家天热然对立,想当年,皇帝年幼时,那几位宫中的传教士可差点被朝臣给怼的砍了头,要不是地震证实了汤若望的历法更加准确,那么他也逃不过那一劫。
    只是自那以后,大清官员对于西方的学说那是更加排斥,不仅对于西方的学说排斥,连梅文鼎这种将西方学说融入到古代历法中的行为都有所打压。
    敏宁有些庆幸,庆幸自己先弄出了报纸,定下了基调,那些文人不得不接受。
    再后来医学院,也只弄来了西方的器械,打开新世界大门,一下子唬住了那些中医,这才有一部分有进取心的中医研究起了西方医学。不过西方医学太脆弱,连黑死病都没有扑灭,敏宁自然不敢让人全面吸取,只挑选几样出众吸收进中医来。
    至于庄子里,多是未读过书的匠人,既然是敏宁说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就算后来学字,学的书本也是关于工匠的知识,没有沾过儒家思想,不然她非得哭不可。
    她现在有些明白了,难怪皇宫中那么多好东西却都没有流传出来,不是皇帝不愿意,而是民间那些文人抵触。
    不然也不会任由敏宁弄出来转化为商品,皇帝可是从没有怪罪过。
    敏宁开始深思,回头她若是改革,肯定也会遭到儒家的反抗,要不学学当年太祖干过的事,来一次文革或是知青下乡?凡是反对的统统去劳改去?
    商定好后,敏宁就将梅文鼎送离,他表示会去信给其他徒弟,共同来打造这个学院。
    送走了人,敏宁又在德州这边的码头绕了一圈,考虑这边的商机。
    好吧,已经都快成了她的职业病了。
    到了某个地方,就得考察一下当地哪些产业可以汇聚起来?
    德州靠近直隶省河间府,过去一点就是天津,河间府武风盛行,对于武人,敏宁还有什么好想法,毕竟在现代社会,功夫都变成了把表演性质,不像现在功夫是真功夫,可以将人打死!
    敏宁思考,最后还是选择这个问题放一放,等以后想起来了再说。
    在山东一带待了十来日后,终于在月底赶回了京城。
    回府之后,敏宁才感觉到已经看腻了的景色是多么亲切。
    结果没待上几日,皇帝又要北巡,准备在热河建立避暑山庄。而这次很有可能在蒙古多呆上一段时间,甚至有可能行至到外蒙互市。
    敏宁还能怎么样?
    自然是跟上,互市是她目前最重要的工程,自然又要去巡视一番。
    这一次就没有带上两个格格了,怕路途奔波,连元宝都送去宫里,让德妃养一段时间。
    端午节后,圣驾启程,刚走出京不远,敏宁突然发现车队停了下来。
    她这是自家产的马车,下方安装了弹簧,一点也不颠簸。
    车停下后,还是四爷过来她才知道。
    “爷,外面发生了何事?”她说着从旁边的小炉里给四爷倒了一杯茶。
    四爷不愿意喝热的,将杯子放到一旁,敏宁从旁边的一个小桶里舀了一块冰放入茶碗里,又兑上一些蜂蜜和橙子皮。
    等冰化了四爷才入口,温温的水喝进肚子里,酸甜津口,让他心里的热气也消散。
    “还不是京城那边,来了一个叫做多罗的传教士,干涉教堂内的大清教民不准尊孔祭祖,还把民间的一些习俗视为异端,简直是不知所谓!”
    敏宁心里咯噔一下,前段时间才想过传教士是事,没想到这么快就发生了。
    难道前明时发生的事,那些传教士都没有吸取到教训吗?
    利玛窦死后,那群激进的传教士,就因为反对中国的习俗,干涉明朝的朝政,遭到明朝的大势驱赶,莫非这次又要来一次?
    这里可不是西方,神权立于君权之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这里搞这一套简直是找死!
    那些成功的传教士和满族贵族都达成了一致,想要传教可以,只有遵循利玛窦规矩,万万不能碰触整个中原的文化。
    当年为了不剃发宁愿赴死的百姓不是没有。
    “爷,万岁爷怎么说?”
    敏宁倒不担心那些传教士,她担心的是自己的产业,很多都是采用西方的知识,可不希望一切被皇帝推之门外。
    不用想,敏宁就知道这一次胜利的肯定是儒家。
    满族原本就是异族,想要名正言顺的掌控统治权,就得遵从儒家,说天下他是名正言顺。
    前朝时传教士一些行为早就令儒家不爽,这回简直是将自己的把柄往对方手里递。
    那些儒家不乘机落井下石才怪呢!
    “汗阿玛已经传了谕意给多罗,让其先将定例晓谕弄明白,以便后人遵守法度,不致违反。以后,西洋来人不再回去者方准到内地居住,如果今年来明年去,此种人不许居住。”
    敏宁了然,那简直就是告知对方,先将规矩搞清楚了,若是再乱来,慢走不送!
    虽然欢迎西洋人,甚至欢迎对方来朝廷做官,但是却不惯着他。
    不像后世那段屈辱之后,弄的国民崇洋媚外,这个时候洋人对于中原人来说,还只是是蛮夷。
    即使皇帝允许传教士做官,但传教士的权利和影响力也都限制在京畿。
    敏宁有些庆幸,幸好皇帝先堵住了文人的嘴,也给那些传教士上了一道紧箍咒,凡事不遵守利氏规矩的,从哪来回哪去!
    这样一来,对她的产业就没什么影响了。
    第76章 那些清穿的日子(76)
    “再来一杯。”四爷把杯子伸了过来。
    敏宁接过杯子又给他倒了一杯水。
    “爷, 还有多远才能够到达木兰围场?”因为附近的热河行宫还没有建好,这几年木兰秋狝都是居住在营帐中。
    木兰围场地理位置特殊, 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每年后天都会举办一次木兰围猎, 接见蒙古各部的王公大臣, 加强满蒙之间的联系。
    特别是自去年开始,民间大量商贩自发的涌入蒙古采购羊毛、牛羊肉、牛奶等物。
    使得一大批蒙古部落快速富足起来,又吸引来更多的商人, 带着各种物品奔走在蒙古各个部落之间。
    同样蒙古这边商业繁荣起来, 也滋生了一些马贼, 这些马贼汇聚在一起, 劫掠过往商队, 袭击小部落, 给周边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皇帝来此就是看一看蒙古这边的成效, 看看能否引进到土伯特。
    当然最好将各个部落联盟起来,派一队人马将隐藏在草原之中的马贼清扫干净, 保证草原的安定。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章节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