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老夫人养成记

第38节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凤娘离京后,他朝思夜想,向母后请求出京,初时母后极为不悦,后来才勉强同意,他隐约觉得或许是他会错意,母后并没有将凤娘当成太子妃的人选。
    那么母后究竟是如何打算的?
    他微微地蹙着眉,想着是否要和母后好好提提此事。
    黄嬷嬷搀扶着赵凤娘下楼,平晁正守在楼梯边上,见到她,轻轻地点头。
    “平公子,一切就拜托你,路上好好照顾殿下。”
    “县主放心,我会的。”
    赵凤娘颔首离去,静静地坐上马车,马车在石板上行驶起来,她的脸上笼着一层忧思,自己何尝不知太子的心思,想和她多处些时日,才会诚心相邀她一同回京。
    但她也有些摸不清皇后娘娘的心思,若说娘娘对她宠爱有加,那确实不假,可为何偏偏不赞同她和太子呆在一起,莫非娘娘还是嫌她出身太过低微,配不上太子。
    可若真是这样,娘娘将她封为县主又是何用意?
    既然封她为县主,她此前一直以为,娘娘是在为她以后嫁给太子铺路,眼下来看,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她已年过十七,姑娘家的好年华没有几年,若不趁着这一两年嫁出去,以后拖得年纪大了,更加不好说。
    许是因为太子未娶妻,在京中,十七八的姑娘没有许人家的比比皆是,纵是在渡古,像方家和蔡家的姑娘,也都年岁不小,却也没有许人家。
    太子对她有情,她不是不知,她对太子也是芳心暗许,两情相悦,只等父母之命。
    但愿等她再次回京,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约半个时辰左右,马车突然停下来,黄嬷嬷小心地掀开帘子,见前面车马堵得厉害,让车夫绕道回去,车夫依言,将马车拐进县衙后面的窄街上。
    后街不比前街,马车要少许多,她们顺利地穿过,眼看着就要到县衙后门,突然黄嬷嬷疑惑地咦了一声。
    “可是又有什么事?”
    “没有的,县主,许是老奴眼花,看到一位妇人像以前的故人。”
    赵凤娘笑一下,“嬷嬷必定是看错了,此处是偏远小县,哪里会有嬷嬷的故人。”
    黄嬷嬷也自嘲起来,“定然是老奴看岔了,那妇人面容有几分像,却要苍老许多,不可能是曾经的故人。”
    主仆俩随意将此事揭过,没有放在心上。
    街边的铺子里,躲在帘子后面的妇人见马车驶远,才慢慢地从后面出来,正是卖汤面的婆子,她苍老的面容上全是疑惑,不知那人为何会出现在此处。
    她小心地张望着,见马车停在县衙的后面,那人扶着一位少女下马车,似乎是少女的奴婢,她有些不解,那人不应该是在宫中吗?
    猛然想到,赵家有位新封的县主,那人不会是侍候县主的吧,只是一位宫里的老人怎么会去侍候新县主。
    她满腹疑问,皱着眉头细思,渐渐地似是想明白什么,眼睛睁得大大的。
    县衙后院的西屋内,巩氏正教女儿绣花,雉娘手笨,绣得十分的吃力,却学得认真。
    巩氏露出欣慰的笑,雉娘和以前一样,对这些并不精通,却从来没有怨言,乖巧地陪着自己。
    雉娘心里却不停地打鼓,自己不是原主,会不会被人瞧出破绽,她一直谨慎地观察着巩氏的脸色,见对方并没有什么吃惊的地方,心里才长长地舒气。
    她打好主意,若她真与原主不同,少不得要向巩氏编一些上吊后,忘记很多事情的瞎话,好在这些都用不上,原主本身女红也不行。
    赵凤娘一行回到后院,并没有遮掩,她出门时已和巩氏报备过,巩氏自然不敢细问她出门所为何事,听闻她要出去,万没有拦着的道理。
    她一进门,没有直接回自己的房间,反倒是往西屋来,巩氏听到动静,放下手中的花绷子,暗道县主不愧是京中来的,礼数让人挑不出半点错。
    赵凤娘笑吟吟地进来,“母亲,三妹,在忙什么呢?”
    “大姐,我和娘在学女红。”
    雉娘也起身,和她见礼。
    她随手从黄嬷嬷那里接过一盒点心,对巩氏道,“母亲,凤娘方在外出,顺路买的一份酥点,尝着觉得味道不错,特意带回来给母亲和三妹尝尝。”
    “你有心了。”
    巩氏将点心接过来,转手放在桌上,“现在天气凉,你出门时可千万要多加衣服,免得身子受不住。”
    “多谢母亲挂心,凤娘省得。”
    赵凤娘瞧见收在簸箩筐中的花绷子,抿唇一笑,“三妹这女红怕是还要再多练练。”
    雉娘羞愧道,“大姐说得在理。”
    “我也就是随口一说,三妹莫往心里去,在京中,不会女红的姑娘多的是,我们又不是绣娘,不用靠女红讨饭吃,倒也无需太在意。”
    巩氏笑起来,“凤娘说得是,以后你们料理一大家子,前院后院,丫头仆人,哪有闲功夫坐下来做绣活,这些事情交待下去,自有下人去做。”
    赵凤娘看她一眼,微微一笑。
    “你才从外面回来,想必是有些乏,就不用在这里陪我,先去歇息吧。”
    “多谢母亲。”
    赵凤娘含笑告辞,这才朝东屋走去。
    她一走,巩氏对雉娘道,“雉娘,你以后没事多和凤娘学学,尤其是待人处事和礼数方面。”
    “嗯。”
    雉娘轻声地应着,赵凤娘在京中受到的是正经的贵女教养,面上功夫真是做得滴水不露,看她穿得这般隆重出门,恐怕是去见那位从京中来的太子殿下。
    太子和赵凤娘之间,关系不简单。
    不过对于自己来说,若凤娘真是能攀上太子,对她以后也是有利的。
    雉娘拉着巩氏,重新坐下来,从箩筐中拿出花绷子,一针一线地仔细绣起来,不一会儿,乌朵进来,轻声地道,“夫人,三小姐,外面有人寻奴婢,奴婢去去就来。”
    “你去吧。”
    巩氏让她出去,低头仔细一想,乌朵是从外面买进来的,听说是孤女,哪里来的人会寻她。
    约一息香后,乌朵回来了,笑道对母女俩回禀,“方才奴婢也有些纳闷,奴婢从前孤苦一人,哪里会有人来寻,出去一看,原来是胥家的执墨姐姐。”
    执墨?
    雉娘的手一顿,她怎么会来找乌朵,难道上次去胥家,乌朵和她套上交情,所以她才会专门来找乌朵。
    巩氏先是一愣,然后便笑起来,“许是你和她投缘,她才会来找你的,咱们府里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她若邀你去玩,我就许你一天的假。”
    “多谢夫人,不过执墨姐姐是下山买东西的,自己也不得空,也是走到这里,顺道来看奴婢,没有什么大事。”
    “原来如此。”
    乌朵退下去后,朝雉娘看了一眼,雉娘心中一动,长长的睫毛抖了一抖,继续低下头来和针线较劲。
    花绷子上的叶子渐渐现出雏形,巩氏侧头一看,眼露惊喜,“这次还算像个样子,总算是看出叶子的形状来。”
    雉娘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娘,你取笑我。”
    “娘是真替你高兴,虽然女红不要紧,但若是能学会,也是一件好事。”
    此话雉娘赞同,技多不压身,很多女子不就是靠绣品养活孩子和家人,这也是她耐着性子学绣花的原因。
    “好了,女红做太久,不光是眼睛受损,身子也吃不消,你先回房去休息。”
    雉娘听话地乖巧离开,一进自己的房间,就将乌朵叫进来。
    乌朵进房后,将门关上,“三小姐,方才执墨说,她家大公子和二公子要离开渡古,陪太子一同进京,她这才下山来采买路途中得用的东西。”
    大公子要进京?
    雉娘低下头,会不会是大公子让她来的,要不然她怎么会专程来找乌朵,她如此想着,心里有些复杂,大公子要离开,为何专程来告之于她,有些说不太通。
    乌朵又道,“三小姐,执墨姐姐还说,那景韵轩茶楼的茶叶最好,她们大公子最喜欢,还说掌柜的人特别好。”
    “好,我知道了。”
    上次他们见面的那间茶楼名字就叫景韵轩,大公子这是提醒她,茶楼的掌柜是他的人,让自己以后真有事情,可以去找茶楼掌柜。
    她有些明白大公子派人通知他离开的用意,可能是怕她像以前一样遇到困境无人相帮,特意为她安排好,让她不用害怕,但大公子似乎忘记,她娘已是赵夫人,董氏已死,她应该不会再陷入之前那样的困境。
    前世今生,都没有遇见过这么好的人,如此设身处地为她着想。
    心里涌起感激,大公子面冷心热,连这样的的事情都能替她想到,心里祝福大公子此行一路平安,将来能官途平坦,飞黄腾达。
    第二天,天气阴沉,江风带着初秋的寒意,让人不由地裹紧衣袍,码头上依然热闹非凡,一艘不起眼的船悄悄起锚驶离渡古,船至江心,几位公子从船舱出来站在船头,正是太子和大公子一行人。
    几人站在甲板上,任风吹过,风带着水气,黏腻腻地让人很不舒服,大风刮得长袍边角乱飞,太子的面色有些惆怅,望着渐渐远去的码头,轻叹一口气。
    胥良川道,“殿下可是还有什么事情未办妥。”
    “并无,孤只是觉得京外的山水如此迤逦,难得出来一次,这么快便要回京,稍有些不舍。”
    平晁安慰道,“殿下不必遗憾,京中风景更美,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殿下想想,这风景迟早会出现在京中,到时候再细细观赏,岂不美哉。”
    祁尧收起脸上的怅然之色,“平晁说得不错,是孤着相了。”
    胥良岳有些没有听懂他们的话,看着雾霾阴沉的天气,还有看不清真貌的远山,这样的景致,谈不上什么好,为何太子还一脸的流恋,他慢慢地回过味来,隐约觉得他们言语间意有所指。
    他转着看一眼兄长,见兄长神色寻常,暗道许是自己想得太多。
    胥良川淡眼看着太子,太子对赵凤娘的心思,竟然如此之深,只是今生,恐怕也不能如愿。
    皇后一直以为赵凤娘是亲女,那定然会千方百计地阻止两人在一起,若发现赵凤娘不是亲女,那赵凤娘也不可能嫁给太子。
    以天家的性情,欺骗是最不被饶恕的,赵凤娘的下场不会太好,更不可能当上太子妃。
    赵家还会和从前一样,惨遭灭门之祸。
    自古以来罪不及出嫁女,在此之前,赵三小姐一定要入他胥家门。
    还有堂弟和赵氏姐妹的孽缘,他此次回京,无论如何都要阻止。
    他抬眸看一眼太子身边的平晁,又垂下眼皮。
    ☆、第44章 白月光
    渡古县衙内,赵县令看着突然归家的儿子, 满脸的喜悦, 赵守和接到父亲的书信, 才知道父亲将巩姨娘升为正妻,他倒是没有多大的惊讶,父亲还算壮年, 不可能独身终老, 身边总得有人服侍, 与其另娶一位女子, 还不如让巩氏上位, 至少巩氏为人良善, 知根知底。
    何况巩氏身世被揭出, 竟是方家的庶女,方大儒的声望虽不如胥阁老, 但也是当代的大儒,能当上他的外孙, 对自己以后大有益处。
    赵县令带儿子去拜见自己的母亲,赵老夫人精神已经大好,凤娘正侍候在她的塌边, 喂粥擦嘴,把老夫人高兴的满脸是笑,脸上的皱纹都挤成一朵花。
    见到唯一的孙子,她也很欢喜,孙子长得像儿子, 以前因为董氏的缘故,她很少能和孙子相处,加上他是董氏所出,心里怨恨,也谈不上有什么慈爱。
    但是董氏一死,事情都变得不同,除了燕娘,其它的几个孙辈们,她都喜欢。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章节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