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娘与豆腐郎

第186节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第130章 光阴转动如参商
    日月窗间过马, 一眨眼,四年光阴过去了。
    十四岁的慧哥儿即将要参加科举考试,本来, 前两年他就想去试一试, 但明盛一直压着他。
    按照明盛的说法,一年过县试,再一年过府试,再熬两年过院试, 熬得人心头发焦。
    况且, 年纪小必定阅历差,去考试就算勉强过了, 怕是名次也不太好。
    最重要的一点明盛没说出来,兄长一直做着县丞,若是外甥的县试名次吊着尾巴, 说不得外头就有闲言碎语, 说这县试不干净。读书人民声最要紧的,要是沾上了这些闲言碎语,一辈子都被人诟病。
    索性不如多读两年, 人更沉稳一些,历练也多,做的文章也更扎实,去考试不说名次好一些, 就算考不上, 心里也能受得住。
    多少少年英才,早早成名, 后来一蹶不振,不外乎还是年纪太小, 习惯了风头无两,乍然受挫,要么知耻而后勇,要么从此泯灭于众人矣。
    今年,县里面又有县试,明盛觉得外甥被自己打磨的差不多了,可以下场一试。
    梅香已经三十一岁了,她比前两年略微胖了一点点。但她这胖并不是肥腻的那种,而是匀称有度,平添了几分中年妇人的风韵。
    这几年的安然生活,让梅香的气韵也越发从容平和。她整日脸上带着笑,仿佛世间再没有什么让她为难的事情。
    也确实如此,外面的事情有黄茂林操心,家里有一群下人,她只需动动嘴皮子就好。慧哥儿和青莲整日出去读书,泰和也不在像小时候那般调皮。去年,黄茂林也把他送到学堂去了,梅香的日子越发清静安然。
    这几年间,黄茂林却一直忙碌着。
    县城里的产业他一直紧紧抓在自己手里,粮店在全城的份额越来越大,到了去年,他和明朗一人一年分了有上千两银子。
    家里有钱,黄茂林就喜欢置办家业。前两年,他自己单独看上了个田庄,把家里的银子几乎掏空了,吃下了约三百亩地。
    家里有了近五百亩地,总算有了可以传承给孩子们的基业。
    至于水玉坊那边,仍旧占着全城最大的份额。黄茂林已经不大管水玉坊具体的事情,他只偶尔去看一看,小事情都交给了小柱打理。
    是的,现在小柱是水玉坊的大掌柜。
    前两年大福的合同期限满了,黄茂林看得出他想单干,也没留他,给了些盘缠打发他回家去了。
    但黄炎夏年纪大了,管不了太多琐碎的事情,黄茂林亲自去请了小柱过来。
    当时,小柱在家里开了个小小的作坊,带着妻儿过着热乎的小日子。师傅来访,他喜从天降。
    小柱先抱着黄茂林痛哭了一场,又准备了好酒好菜招待黄茂林。
    黄茂林把他家里看了看,直截了当的问小柱,“我在县城开了个作坊,如今缺个大掌柜,你愿不愿意去给我帮忙?”
    小柱也不太了解黄茂林这几年的情况,但师傅诚心相邀,他也不能直接拒绝。
    黄茂林也不瞒他,把自己的情况略微说了说,“你自己想好,若是愿意过着热乎的小日子,我也不能强求你。去我那边,定然比现在忙碌,好处就是能多挣些银子,不用整日风里来雨里去的卖豆腐。”
    黄茂林吃了顿饭就走了,过了几日,小柱自己找上了门,“师傅,我愿意跟着您干。”
    小柱是个忠厚之人,黄茂林把他交给黄炎夏,没多长时间,小柱凭着自己的本事和黄茂林的信任,成了水玉坊的大掌柜。
    黄茂林心里清楚,过几年孩子们都大了,先后都要参加科举,自己不能再整日与这些事情打交道,必须要尽快把他们全部交到合伙人手里。
    一旦黄茂林撒手不管,他必须要提高合伙人的分成。
    今年,眼见着慧哥儿要参加科举,黄茂林觉得时候到了。
    正月的一个晚上,黄茂林把泰和打发走,和梅香坐在灯下说话,“如今家里也有了五百亩地,各处产业一年也能进不少银子。这些年,不管是豆腐坊、油坊还是老家的产业,我一样都没丢。但抓的这样多,一来干的不精细,二来像是个卖杂货的。我准备只留下粮店和豆腐坊,其余的全部交出去,以后每年只得些分成,你看可行?”
    梅香点点头,“是该都交出去了,我眼见着你整日忙碌,又帮不上什么忙。如今家里不说富贵,日子也还过得去。你把粮店留下,这个每年来钱最多。其余几样东西,都交给他们打理,咱们一年少分些钱就是了。”
    黄茂林捏了捏梅香的脸,“这一年可少不少银子呢,交出去你舍得?”
    梅香拍下他的手,“多少钱也不如你的身子骨重要,你年少的时候整日挑着担子卖豆腐,风里来雨里去,吃了那么多苦,这些年又一直忙忙碌碌,也挣下了不少家业,也该歇一歇了。有这些东西传给他们兄弟,可着整个荣定县,也不算丢人。”
    黄茂林想了想,“我既然准备撒手不管,各家的契约书就要重新签。”
    梅香问他,“你预备怎么分?”
    黄茂林也说不好,“我先去打听打听外面别人家的成例,再说也不迟。”
    梅香也不反对,“尽量不要伤了亲戚情分。”
    黄茂林出去打听了几天,先回了平安镇,找了叶家人和张发财。
    如意坊那边,叶厚则回家去了,这边交给了叶思贤和曹大郎,一个是梅香的表兄,一个是黄茂林的表弟,二人还算和睦相处。
    黄茂林有些头疼,自己若不管了,如意坊这边到底交给谁来主事呢。
    他先去找了张发财,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说给他听。
    张发财置办了一桌酒席招待黄茂林,一边喝酒一边拍他的肩膀,“兄弟,这几年我帮你看着迎宾楼,说是二八分,加上你一年给我的红包,都快赶上四六了。你不用操心,以后你什么都不用管,咱们还照着以前的规矩。”
    黄茂林也喝得有些醉,“那怎么能成,发财哥成日辛苦,我既然不管了,只能算二东家。”
    两个人互相谦虚,最后决定,以后五五分成,除非是牵扯到迎宾楼存亡,其余的事情,黄茂林什么都不管了。二人重新签订了契约书,黄茂林又去了如意坊。
    叶思贤和曹大郎一起招待了他,叶思贤是叶厚则一手带起来的,他本身就精明强干的很。曹大郎是黄炎夏带的,但黄炎夏没带他多久就去了县城。如意坊这边,曹大郎渐渐被后来的叶思贤压了一头。
    这也是避免不了的事情,当日叶厚则和黄炎夏共事,二人旗鼓相当,但黄炎夏是黄茂林的亲爹,叶厚则能干,他只有更高兴的。
    如今叶曹两人的关系就完全不一样了,一旦有人冒头,另一个就要为辅。
    黄茂林先说出来自己不想再管事的想法,叶曹二人都有些心动。
    为了不使他们起纷争,黄茂林想了个法子,货仓归一人管,门脸儿归一人管,两人抓阄,看老天爷的意思。
    最后,叶思贤抓到了货仓,曹大郎分得了门脸儿。
    黄茂林索性把他们二人分开,各自签了协议,也按照五五分成。
    签协议的途中,黄茂林再三嘱托他们,“你们虽然各自管了一块,但如意坊是个整体,万万不可里头先打了起来。货仓和门脸儿谁也离不开谁,一家好另一家也能好。”
    叶思贤向黄茂林保证,“妹夫放心,我们靠着你得了这个饭碗,怎么会干自己砸饭碗的事情。外人又不知道我们里面的事,若是我们自己人先打了起来,谁都得不到好。再者,我和曹兄弟一向也好的很,生意归生意,我们的交情也不是假的。”
    曹大郎也连忙拍胸脯,“表哥不用担心,我自知能力比不上叶大哥,以后好生跟着他干,就算协议是分开签的,我们也不会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还是一起使劲,才能把如意坊管好。”
    黄茂林处理完了平安镇的事情,火速返回县城。
    水玉坊那边就不一样了,黄茂林暂时交给小柱管,每个月给他分了不少钱,但并没有完全交给他。
    至于油坊那里,黄茂林直接甩给了韩明辉兄弟,连协议都没签。韩明辉给黄茂林送银子,黄茂林把银子一分为二,自己留一半,送给叶氏一半。
    叶氏也不拒绝,油坊对于她来说意义深厚。这些钱如今在她这里不算个什么,但因为出自油坊,叶氏总觉得好像韩敬平还活着似的。
    处理完了外头的产业,黄茂林把更多的时间都放到了家里。
    慧哥儿要参加县试,黄茂林忽然变得异常紧张,仿佛要考试的人是他自己似的。
    一天,黄茂林又愁的在屋里转圈,梅香笑话他,“干脆你去考算了。”
    黄茂林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紧张,“儿子考试,我也帮不上忙,只能干着急。”
    梅香又劝慰他,“天下父母心,大多不过如此。但我们着急也没用,还是得靠他自己。你若真急,明儿给他准备考篮的事情交给你算了。”
    黄茂林坐到梅香身边,“我哪里会这个,你带着我一起做吧。”
    梅香果真带着黄茂林一起给儿子准备考试的东西,笔墨纸砚,衣裳鞋袜,一样都不能错。
    不光慧哥儿要考试,长俊更是早就到了考试的年纪。
    刚过完年没多久,李先生忽然向叶氏请辞。
    叶氏大惊,“先生如何说要走的话?长俊要考试,我着人送他回去,不是说报名的事情家里都已经预备妥当了,如何先生还要自己回去?考场那边都是男人,先生去了也不便。”
    李先生笑着看向叶氏,“这些年承蒙太太厚爱,收留我们母子,长俊得韩二爷教导,我也有两个好学生,一年还能赚不少束脩。这几年的日子,是我这辈子最平和的。但千里搭长棚,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与太太的缘分,怕是也到了,故而来向太太辞行。”
    叶氏有些担忧,“先生此去,可有去处?有无外人欺辱?先生一个人带着孩子不容易。”
    李先生摇头,“多谢太太关心,不瞒太太,我原也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做过三品侍郎。先夫早逝,我带着孩子在夫家守寡。后来娘家败落,族中有黑心豺狼意欲谋害我们母子,我才带着孩子出来了。我兄弟今年起复,做了六品道台,我也有靠山了。长俊今年十五,我们该回去了,他不光要考试,还要说亲事呢。”
    叶氏这才放心,“恭喜先生,守得云开见日出。等长俊有了功名,再娶个贤良的儿媳妇,先生的好日子就来了。”
    李先生笑眯眯的看向叶氏,“可不就是,我跟太太一样,都是先苦后甜。”
    叶氏怜悯她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送了厚厚的仪程。
    听说李先生要走,青莲顿时惊呆了。
    她哭着跑回家跟梅香哭诉,“阿娘,李先生要走了,我怎么办?”
    梅香把女儿搂在怀里安慰,“李先生本就不是荣定县人,长俊要科举,早晚他们都要走的。你反过来想一想,能得李先生教导这么多年,也是你们师徒之间的缘分。不管李先生去了哪里,你们的师徒名分一辈子都在。若是来日还能再见,再续这情分。你看看小柱,当日一别,我与你阿爹还以为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现在不又是天天见面。”
    青莲擦了擦眼泪,“阿娘,您替我买些好料子,我给先生和长俊哥做一身衣裳。”
    梅香点头,“你放心,阿娘年前还剩下一些好料子,等会子开了箱子你自己去挑,想要什么样的都行。”
    青莲点头,“多谢阿娘。”说完,她又哭了起来。李先生于青莲来说,如同半母,教导她学识和许多为人处事的规矩。长俊也是一样,经常陪她一起读书写字,还跟她一起到花园里摘花,比慧哥儿还照顾她。
    梅香和李先生各有千秋,二人教导青莲的地方也不一样,却恰好能互补。
    这些年相处下来,李先生的风趣和善,长俊温和有耐性,母子二人早就赢得了青莲的心。忽然说要走,十一岁的青莲顿时有些受不住。
    不光青莲难过,慧哥儿心里也不大舒坦。这几年间,他和长俊整日同进同出,一起读书一起玩耍。他时常去舅舅家和长俊睡在一起,长俊也时长来黄家和慧哥儿同吃同睡。
    忽然间长俊要走,且这一走山高水远,还不知此生能不能再见。慧哥儿顿时觉得茶饭不香,眼见着要考试,黄茂林和梅香忧心不已。
    李先生豁达,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情分都是有限的,如今到了该分开的时候,她并没有太多伤感。
    但李先生虽然表面上风轻云淡,其实心细如发。从她说出要走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发现儿子的不对劲。
    李先生亲自劝慰儿子,“长俊,你是不是舍不得这里?”
    长俊抬眼看向李先生,“阿娘,咱们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儿子舍不得也是常理。”
    李先生不错眼的盯着儿子,“你舍不得韩家?舍不得慧哥儿?”
    长俊低下了头,“都有。”
    李先生眯起了眼睛,忽然间发问,“还是说,你舍不得青莲?”
    长俊忽然像被针刺了屁股一样,一下子跳了起来,连忙摆手,“没有没有,阿娘不要乱说。”
    李先生何等精明,儿子的那些小心思哪里能瞒得过她,“你老实说,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你要说有,我就另行安排,你要说没有,那咱们就早些走。”
    长俊呆住了,怯怯的看了李先生一眼,“阿娘有什么安排?”
    李先生扑哧笑了,“我的安排就是带着你走快些,身上没有功名,你狗屁不算,我拿什么去提亲。”
    长俊忽然间变得结结巴巴,“提,提亲?”
    李先生自己给自己倒了杯茶,“你都十五了,难道不该给你说媳妇?还是说你想打光棍?你要是想打光棍那就算了,反正又不是我有儿子养老送终了。”
    长俊顿时双脸通红,“阿娘真是的,打趣儿子作甚。”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章节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