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日化1981

大国日化1981 第40节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这批饼干是周渔最担心的,如今到了货,算是放了心,甚至,钟浩民还不知道从哪里找来那么多没有厂标的纸箱装的这批货,将与个体户割裂做的非常到位。
    周渔也挺高兴:不带他玩可太好了!
    后面陆续几天,糕点等各种食品也陆续到货,店铺也都装修完毕,擦洗的干干净净。
    就准备开业了。
    周渔虽然上辈子也开过工厂和公司,哪个都比门市部大,但这会儿还是有些担心,此一时彼一时,虽然周渔笃定了这样的方式,这会儿的人们都没见过,肯定会来的,但终究事情没落地,谁也不敢说百分百。
    剩下几天,都在五个店里转悠。
    不过越转心里越安定。
    倒数第三天,周渔去了城东店。
    这会儿还没开业,里面忙活着,大门却是关着的,门外面聚堆了不少老头老太太,都冲着他们店铺指指点点。
    周渔好奇,就凑了过去。
    他们议论的是:“是这家店吗?我从我嫂子那里听说的,她是从邻居那里看到的传单,说是只要是吃的什么都有。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我是从我妈那儿看到的传单,老太太那天买菜路过,领了一张,说是售货员跟蔬菜门市部的不一样,态度可好呢,她不敢相信,让我看了看,我今天过来瞧瞧。”
    “这也看不到啥呀!”
    周渔干脆让所有人将装食品的包装箱,都放到门口去,哪个牌子都有,堆的比人都高。
    所以倒数第二天,周渔去城西店,听到的就是这样的。
    “哎呦,这是禾香斋的包装盒吧,这个都有,不知道进了几种,他们家的绿豆糕好吃,枣泥糕好看,过年摆着最喜庆,供销社早就卖光了。”
    “这是橘子味的水果糖,这个供销社也卖光了,他们也有?”
    “还有傻子瓜子,这个好!”
    “我怎么闻着一股子干货味,是这几个袋子吧,他们还有干货呢?”
    “要是都是真的,那他们这传单没说谎,是够全的。”
    到了倒数第一天,这天收购的鸡蛋终于到货了。
    一筐筐的鸡蛋当着大家的面运了进去,议论声就变成了“这么多鸡蛋,这是真想给我们发啊”。
    所以到了开业那天,虽然早上七点严浩就把店员们送到了各家店铺,可到一家拖拉机上裹得跟球一样的众人就惊讶一次。
    天刚蒙蒙亮,没事干的老头们老太太们已经跟他们一样,裹成了个球,守在店门口了。
    “这么早?”“这么多人?”
    几乎门市部所有的店员都是这个想法,然后心里乐开了花。
    准备了这么多天,谁不忐忑呢,现在好了,可以把心稳稳妥妥地放在肚子里了。
    第一个到达的店面是城西店。
    周秋芬第一个从拖拉机上跳了下来,带着她的两个店员,一边往前走,一边冲着各位排队的人打招呼:“各位让一让,我来开门,大家不要挤,放心吧,今天我们货源充足,保证都能买到,连送的鸡蛋都有五十斤呢。”
    五十斤鸡蛋最少四百个鸡蛋,他们这里肯定没有四百人啊,好歹大家没那么紧张了,都有份,可忍不住的,还是看向了店面。
    周渔没让严浩立刻离开,她等待着那一幕。
    店面装修的时候,周渔故意将窗户扩大了,还多加了灯光,昨天晚上,各店面的店员,专门又擦了一遍玻璃,而现在,随着周秋芬打开了房门,拉开了灯绳。
    霎时间,暖黄色的灯光冲破了冬日早上昏沉的迷雾,照进了人们的眼睛里。而玻璃后满满当当的货物,也映入了人们的眼帘。
    “呦,样数真不少啊!”
    “我瞧见芝麻饼干了,还有黄油饼干,这不供销社都卖断货了吗?”
    “哎哎哎,看见了吗?那往外拿的是啥?”
    “不就是山楂片吗?供销社这个最多了。”
    “不是,你看看,还有山楂条山楂球和白雪山楂呢,哎呦,还有山楂糕,这可不好找,他们这儿怎么这么全啊!”
    “今天来对了!”
    要的就是这句,一路上,从城西到市中,从城南到城北,最后再到城东,这么一路走过来,一路亮起了灯,周渔就知道,没问题了。
    于是,这天早上八点,她坐在了市中店的后面居中指挥,随着大门打开,所有的店都冲进了一波波的人!
    开始是:“我要蛋糕!”“我要黄油饼干!”“那个绿豆糕给我来三斤!”
    后来周渔听到的就是:“绿豆糕只有二十斤了!”“黄油饼干还剩七斤!”
    蛋糕拉来了一千斤,饼干拉来了一千斤,一家店面就四百斤,但搁不住样数多,论起来,每一样也就四十斤。
    周渔没让全放,一样放了一半。
    到了下午,就是:“没有了!真没了!”“您再看看别的?这个也没有了!”“这个还没有!”“你们怎么什么都没有啊?”
    “不好意思,卖光了!”
    下午五点,店铺里那些紧俏货都没了,晚来的人只能摇摇头,“上午人太多,都挤不进来!”“你们明天还有吗?”
    这个可以肯定,还有一半呢。
    “有!您可趁早来,晚了也不确定。”这会儿,所有的店员都有底气这么说了。抢购的样子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谁能想到,买东西也能抢成这个样子。
    可来的顾客心里却门清:还真有店什么都有,不用副食券,那不抢,不是傻吗?
    晚上也没法走,得数钱。
    严浩这会儿不敢开着拖拉机带人了,卖了这么多东西,这得多少钱,叫了严华来,让他开着卡车将几个店的人都接到了市中店。
    周渔从利民餐馆叫了饭,把门关了,把窗帘拉了,让他们开始数钱。
    零售部不比蘑菇这种大单子,都是一分分一毛毛,块钱都少,可搁不住多啊,一麻袋一麻袋的,市中店第一个数完的,数完了张小翠一脸的不敢置信,“两……两千七?”
    几乎所有人都抬起了头,店里都静了下来,这……太赚了!
    第二天,人照旧多——这就是口碑了,周渔这边的东西种类全,不要券,最重要的是价格虽然和供销社都一样,但人家满五毛送一个鸡蛋,相当于打九折。
    你问哪个供销社会打折?不呛呛你就是服务态度好了!
    可他们也没法说点啥,送鸡蛋是梅树村蘑菇批发门市部的权利,人家就愿意送,谁也管不着?
    这生意能不好?
    姜桂香趁着下午有空,专门过来了一趟,问她:“你的货卖的差不多了吧?”
    这是真的,除了严华的干货是卖光了就真没了,周渔每天放出一些来,其他的都见了底,不过除了饼干都好说:“禾香斋的糕点,还有糖果,饮料,昨天就打了电话了,今天已经在路上,晚上就能补上货,不会开天窗。”
    “那饼干呢?”姜桂香问,“你想好问哪家了吗?”
    周渔摇摇头:“我不准备主动出击了。”
    姜桂香一头雾水:“你这里要开天窗了!你不赶紧补上,就不卖了?”
    周渔拉着这个为她着急的姐姐,让她先坐下,“你别急,饼干这边事儿比较复杂。我先找的麦香,徐军海不愿意,当面拒绝了我。随后我又找了香喷喷,钟浩民当面答应得好,转头就变了卦,我又和他吵了一架,恐怕咱们南河范围内,同行都知道了。”
    周渔说的不假,那天看热闹的人不少,虽然都是大男人,平日里很多人有固定印象,觉得女人才八卦,事实上,男人更八卦。
    姜桂香点头:“这倒是!”
    “知道了就不好干,有些人胆小,有些人想趁火打劫,有些人只想看热闹,我这时候一个个打过电话去,那得到的必然不是正面的反馈。”
    “当面不一定敢说,背后不定怎么样嚼我舌根呢。更何况,我的店面卖得好,我跟谁合作,那是帮他提高业绩,增加利润,这是我对他有益,我送这么大的好处给他们,还要求着他们,没这个道理!”
    姜桂香觉得周渔真是奇了,自己明明心里知道,国企就是和个体户不对等的,可偏偏听了这话,也觉得周渔委屈。
    是啊,这才是正确的道理,我帮你挣钱,凭什么上赶着,应该你来找我才对?!
    但……姜桂香也不知道怎么办,现在这个行业,这些道理行不通。
    她一边支持又一边劝着周渔:“挣钱为主,别想太多,毕竟咱也没办法让他们来求咱?!你这刚开业就没货,时间长了,顾客就不愿意了。”
    周渔就笑了:“谁说没办法!我已经办好了。桂香姐,你明天看南河晚报!”
    姜桂香是一头雾水走的,她不知道周渔卖的什么关子,可她知道周渔这人向来有主意,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待不住了,连早饭都没吃,跑到了单位。
    当天的报纸还在办公室,没人整理呢,她连忙翻出了昨天的南河晚报——这是南河所有企事业单位都会订阅的报纸,翻开了第一版,这里都是昨天的新闻,什么也没有。然后翻开了第二版,她看见了。
    第二版的下面写着一条新闻——题目叫做《寻找饼干厂——一天卖掉五百斤,我们断货了!请你联系我们!》
    内容很简单,就说南州蘑菇批发门市部是一个新开的门市部,为了服务大众,所以也进货了不少副食产品,其中就从一家饼干厂进了一千斤的饼干。
    没想到这家饼干厂的饼干,花样多,味道好,深受群众喜欢,两天就全卖光了,说是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饼干。门市部想要再次进货,却弄丢了联系方式,请这家饼干厂赶快联系门市部——大家都等不及了。
    上面还有门市部的地址和联系电话。
    这一看就是广告,但姜桂香知道,南河晚报自从开设广告版,发的都是些条条框框的,从来没有这样新闻式的,所以恐怕很多人都分不清楚。
    恐怕很多读者都会相信,真的有一家饼干厂的饼干这么好吃,想都知道,如果你是这家饼干厂,成名机会就在眼前!
    而周渔聪明就在于,她说是无名饼干厂的饼干,只要你想成为这个饼干厂,那么联系周渔就有机会。
    南河的饼干厂可不止麦香和香喷喷,足足十多家呢,但都没什么名气。
    出名的机会就在眼前,要你,你看到了,会动心吗?
    可不是别人求着她了!
    第32章
    南河晚报是南河省各单位必定的报纸, 而且这年头看报纸是了解新闻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上班第一件事, 都是看看报。
    麦香饼干厂厂长徐军海也是如此。
    饼干厂早上八点上班, 他一般七点半就到了,直接从收发室将今天的报纸拿出来, 利用上班前时间,一一看一遍。
    这是他多年养成的好习惯,他认为这样可以不遗漏任何消息,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事实也是如此, 二十年前, 麦香饼干厂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 是当时作为副厂长的他,看到了一则摘录新闻——
    有人因公出国, 在描述出国见闻的时候,说他们吃到了人家的一种饼干,又脆又香, 奶味十足, 很是好吃。
    但二十年前的夏国物质还不如如今丰富,根本不可能使用大量奶制品制造饼干, 他就觉得这是个契机。
    他于是通过研究,找到了合适的增香剂, 专门制成了这种奶香口味的饼干, 一经推出, 果然大获成功。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章节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