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

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54节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项小羽虽然很喜欢听宋恂指点江山啦,但这会儿也不得不提醒:“宋主任,你清醒一点!”
    “我挺清醒的。”宋恂条理清楚地解释,“研究所一直在研究人工养殖对虾的项目,早晚是要像养殖海带一样上马的。而贝类,尤其是兰贝和贻贝中的水彩短齿蛤是对虾的主要饵料。如果藻类和贻贝混养的试验成功,不但可以给养殖场增添一项收入,还可以满足对虾养殖的饵料需求。”
    “目前,整个团结公社,除了咱们瑶水,只有金海大队有实力给他们提供这种便利。但是如果咱们不说,金海未必能想到这个。再加上瑶水已经通电的这一优势,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咱们的胜算还是很大的。”
    贾红梅忍不住道:“其实,咱们也没啥实力。账面上哪有钱给人家建对虾养殖场?那是得花大价钱的!”
    “现在没有,但过个一两年,等咱们缓过这口气就有了。”宋恂笑道,“一个项目是需要反复试验的,快的几个月,慢的两三年都有可能。咱们先用这个方案把海带养殖场争取过来,其他的以后再说也成。”
    贾支书那迂腐的老毛病又犯了,嘟囔道:“你这样不是将海带养殖场争取过来,这是骗来的呀!”
    宋恂没吭声,反正主意他已经出了,用不用由队里决定吧。
    渔业公司的几个船老大早就跟他反映过情况了,如今出海一趟,捕捞的对虾已经没有过去多了,个头也小了不少,一等品和特等品更是罕见。
    以前的对虾个头大,雌虾一斤六七个,能卖一块多。
    如今已经不行了,一斤十多个,顶多卖个七八毛。
    所以,对虾养殖的事,或早或晚肯定是要提上日程的。
    如果队里能进行海带和贝类的混养,对于他们以后的对虾养殖也是有益的,最起码饵料够了。
    *
    宋恂出完主意就撒手不管了,到底怎么申请,还得由人家生产队自己说了算。
    不过,据项小羽这个内线反映,她爹连夜写了一份申请报告,用的就是宋恂出的那个馊主意。
    宋恂将注意力重新放回他们的加工厂上。
    他邀请项小鸿来当副厂长的事情并不顺利。
    项小鸿最终还是以要组建女子船队为由,放弃了这个当厂长的机会。
    然而,被她放弃的机会,却被另一个人抓住了。
    这人就是同在补网队补网的李英英。
    不知她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听说宋恂想要给海味品加工厂聘请一名女厂长。
    不等宋恂再向其他人发出邀请,她就带着一份厚厚的工厂筹建策划书,找到宋恂毛遂自荐了。
    宋恂将这份策划书拿回家,仔细研究了半晚上。
    第二天就回单位与贾红梅商讨了一番厂长人选的问题,最终拍板聘用了插队知青李英英。
    而且还为她从渔业基地申请来一个正式编制的名额。
    这个消息一放出去,李英英算是在瑶水村彻底出名了!
    虽然之前也有知青当上了大瓦房的正式工,但那都是在船上当船员出苦力的。
    像李英英这样一上来就能当个体体面面的副厂长的,还是头一个!
    队里的男人们见到宋恂,都要开玩笑,说咱小宋主任敢直接聘用女知青,真是大象放屁!大气!
    队里也有说李英英厉害能干的,还有说她是靠着跟宋恂的老交情上位的。
    反正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大家都等着李英英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呢,看看她能把工厂办成什么样!
    李英英这几天走路都是脚下生风的,匆匆忙忙跑来大瓦房给正阳食品酿造厂打了电话,便趁着谈工作的机会,扭头找上了宋恂。
    “宋主任,加工厂的厂房已经选好了,就在距离咱们大瓦房不远的一个旧仓库。那里从前是生产队堆放农具的地方,如今农具已经就近转移去打谷场那边了,这个仓库就空了下来。”
    “面积和通风情况怎么样?”宋恂拖过一把椅子,让她坐下说。
    “我刚给正阳厂打电话问了他们生产线的长度,那个仓库绝对能放得下。”李英英笑,“那仓库四处撒气漏风的,通风肯定没问题!”
    “通风好和撒气漏风是两回事。如果厂房有破损的地方,你尽快找人修补一下。咱们是做食品加工的,要保证安全和卫生,必须杜绝蛇虫鼠蚁出现在厂房中。”
    李英英收了玩笑,认真地做起了记录。
    她上辈子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搞食品加工起家的。不过不是做海味品的,而是做各种小孩爱吃的小零食。
    泡泡糖,棒棒糖,无花果,以及各种膨化食品……
    那会儿市里小学校门口支的零食摊子上,有一半的垃圾食品都是她家那个食品加工作坊生产的。
    他们虽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创业的,占了一定的政策优势,但是这种食品加工厂的创办流程都差不多。
    小作坊为了节省开支,都是一个人顶好几个人用的。
    她既要负责财务税务,又要兼管人事,工厂初创期的那点事,她心里都有数。
    所以她用心准备,反复斟酌的这份策划书,虽说没让宋恂多么惊为天人拍案叫绝,但也替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副厂长的职位。
    这就很可以了。
    最起码不用整天去补网队补网,在村里的地位有所提高,还能近距离接触到宋恂。
    不过,这几天与宋恂接触的机会多了以后。
    她就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一点——宋恂确实是个工作狂!
    大家在大瓦房里的话题永远都是工作。
    李英英心想,既然宋恂是这样的人,看来只有事业型的女性,才能被他注意到了。
    她这边暗自思量着,宋恂又起身打算出门了。
    “没什么事,你就去忙吧,我还得去码头那边看看。”
    李英英:“……”
    她赶紧将人留住,还有正事没说完呢!
    “宋主任,关于招工的事,我有些不同意见!”
    宋恂重新坐回去:“你讲。”
    “原来咱们商量的是,因为吃蟹有季节性,拆蟹也比较麻烦,暂时不招太多临时工到厂里上班,只从社员那里收购拆好的蟹肉。”
    宋恂颔首,之前确实是这样想的。
    “但是,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无法确保所有人拆出的蟹肉都是当天的,有些人可能为了省事或者蟹肉太少,积攒两天才集中交一次货,这就不能保证原料的新鲜。”
    “其二,社员家里的螃蟹数量是有限的,咱们如果像火柴厂糊火柴盒似的,将原材料发给社员,让大家拿着材料回家制作。保不齐会有人偷工减料,将原料自己吃了。毕竟拆螃蟹肉的损耗还是很大的。”
    杜三泰听了她的话以后,阴阳怪气道:“社员们吃螃蟹跟城里人吃白菜似的,往你面前放一盆大白菜,你有偷吃的冲动吗?”
    说得好像他们农村社员手脚多不干净似的。
    虽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她说出的这番话,就是让屋里的几个本地社员听得不舒坦。
    李英英并不把这个有前科的杜三泰放在眼里,无视了他的阴阳怪气,对宋恂劝道:“宋主任,要不然咱们就招收一些固定负责拆蟹的妇女,每天按时按点地来厂里上班,工资按照她们的拆蟹数量进行计算,日结或者月结都行。”
    宋恂在心里是认可这套办法的,但是他作为领导,要顾虑的事情会更多一些。
    比如,这种将人召集到工厂做工,既不是正式工,也不算临时工,按照工作量计算工资,且工资日结的做法,是否有被人说成资本主义倾向的风险?
    他们是国营单位,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顾及政治影响。
    “灌装生产线还没交付,招工的事先不急,我再想想你说的这个办法。”宋恂公事公办地摆手,“你先去忙厂房和建厂手续的事吧!”
    目送李英英离开,宋恂转身时,却见项小羽用书本遮住半张脸,眼睛弯成两个月牙,一看就是在偷笑。
    “你又笑什么呢?”
    整天偷着乐。
    项小羽将书合上放到一边,冲宋恂勾勾手指。等到对方离得近了,她才贼兮兮地问:“宋主任,你发现没有?”
    “什么?”
    “李英英自从当上加工厂的副厂长以后,就不再叫你‘宋恂哥’了!”
    以前她都是宋恂哥长,宋恂哥短的,见面就是宋恂哥,惹得队里的妇女们经常在背后讨论这两人的关系。
    毕竟,这年头男女之间大多是称呼同志或官称的,再不济你就直呼姓名嘛。
    李英英和宋恂又不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妹,整天这么叫,当然会惹人说闲话。
    宋恂:“这不是应该的吗?有什么好笑的?”
    “嘁,你不懂啦!”
    “既然是在单位上班,称呼我宋主任有什么不对?”宋恂实在搞不懂她的脑回路,“李厂长这是有分寸。”
    项小羽撇撇嘴:“那我也很有分寸,我也一直叫你宋主任,都没叫你‘小宋哥’!”
    宋恂:“……”
    被他看得不自在,项小羽又很有求生欲地补上一句:“吴科学也很有分寸,也没叫你‘小宋哥’!”
    第32章
    县文化团即将在本周末来瑶水村演出的事, 算是队里最近的热门话题。
    虽说这是大瓦房给职工和家属争取来的福利,但人家小宋主任也说了, 为了欢庆瑶水支公司工会成立,邀请全体社员共襄盛举!
    有社员问,啥叫共襄盛举呢?
    张夫子答,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干一件大事!
    于是,在瑶水村里,近几天随处可见三五成群排练节目的积极分子。
    有几个能歌善舞的社员,早就摩拳擦掌地等着上台表演节目了。
    文艺汇演的积极分子中, 就包括项小羽一个。
    按照她亲娘苗玉兰的话说,你既然只是个电话员, 就安安分分地负责接打电话好了,不要胡乱搞事情。
    可惜, 项小羽偏不。
    她比人家专门负责工会事务的田大妮还积极!
    竟然跑到宋恂跟前,给自己要了一个工会文体委员的职务!
    趁着大家吃完午饭开启闲聊模式的工夫, 项小羽用笔记本卷成一个大喇叭,开始广播。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章节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