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310节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种师兄,这里也是陕西路的地界吗?”
    明远记得种建中的官职是陕西路副都总管, 但是这里好像更靠近河北路。
    “这本是折可适的地盘, 我与他临时换防了。”
    ——临时换防?
    明远心想:这样也行?
    “秦少游送了急信过来,说随时准备将你们从辽人手里抢回来。”
    原来是秦观——明远想:必定是职方司在辽国的消息渠道打听到了辽国境内的最新动向, 送了急信回宋境,要边军想办法接应使团, 好让他们能够平安抵达。
    辽人那里, 一定有很多势力对他们虎视眈眈,想要给使团来个下马威, 好为新帝立威吧。
    毕竟新登基的辽主曾经在宋境内住过不短的时间,此刻辽国国中上下恐怕都在担心这位辽主上位之后与南朝“过于亲善”, 事事迁就南朝。
    说话的时候, 种建中目光灼灼, 只管盯着明远。他那对眼里写满了紧张与关切, 明远突然有种感觉——如果他和吕师兄再晚回来一步,种师兄很可能会率军犯界, 孤军深入,直杀入辽国境内,哪怕惹来两国交兵他也全不在意。
    这时明远身后, 吕大忠的车驾隆隆地驶至。明种两人这才各自收回了纠缠在一起的目光。
    明远去扶吕大忠从大车上下来。吕大忠扶着腰道:“可怜我这一把老骨头, 昼夜颠簸的……要不是明师弟事先给着车驾上安了减震的弹簧, 我这一路回来怕是要被震傻喽。”
    种建中不敢再多对明远说什么,赶紧下马,与明远一道,扶着吕大忠在原地走了几圈,舒活血脉,然后再陪他慢慢回到宋境这边守军的临时营地。
    在这里,种建中才有机会听明远说了辽国上京所发生之事。
    “太冒险了,太冒险了……”
    种建中一面想象着辽主金帐内的险象环生,一面后怕。他额头上爬出一层浅薄的冷汗,眼神却满是责怪,狠狠地瞪着明远,像是恨不得要把明远一口吞下去。
    明远顿时有点心虚——毕竟他以前答应过种建中,自己打算置身事外的。
    而吕大忠一颗心总算放下,乐呵呵地坐在帐中喝起烫好的酒,还大赞种建中师门情深,为了自己师兄弟,亲自到边境上相迎。
    吕大忠可不知道,当他酒足饭饱,转身回自己帐中休息的那一刻,种建中就已经将明远紧紧揽在怀中,将明远的额头摁在自己的颈窝里。
    “师兄这里真安全啊!”明远忍不住想。
    他心情一好,便开始逗种建中:“此前我还在想,万一我遇到什么不测,师兄怕是要直接杀到大辽上京,找那耶律浚算账……”
    他话还未说完,已经被人用手按住了嘴。
    “不许你说这样的瞎话……”
    变了调的声音传出来。
    “当时少游送讯息过来,我真是怕,怕到了极点……”
    “小远啊,若是真的这么一去不回来,我这余生,怕就要在追悔里度过。”
    明远听种郎说得真诚,反手也抱住了种建中。
    不过他奔波一路,此刻也疲惫到了极点,竟然在这片温暖中沉沉睡去,睡梦中,就只感到有人为他盖上厚实的毯子,然后又在他额头上亲了亲。
    *
    使团抵达宋境之后,天子急召,命吕大忠与明远火速回京。
    无奈,吕明两人只能继续昼夜兼程地赶路。不过等到两人南下过了大名府,明远的车马行就已经安排好了卧铺马车,让这两人能够在车中休息,不至于太过劳累。
    就这样,明远跟着吕大忠一路回到汴京,抵达京中时已是腊月,百姓们正在忙年,汴京城的街道一如既往的熙熙攘攘,街道两侧都是贩卖年货的小贩,有些狭窄的街道被堵得水泄不通。
    外地官员回京理应先回宣德门登记。吕大忠与明远原本打算去过宣德门就回城南驿馆休息一阵,明日再陛见的。
    谁曾想秦观竟候在宣德门,一见到吕大忠与明远,连忙召这两人入宫陛见,竟似一刻也不能耽搁。
    于是明远跟随吕大忠入觐。两人在勤政殿外才得到消息,天子暂时只召见吕大忠一人。
    明远只能独自一人候在勤政殿外,于腊月的萧索寒风中独自等候。
    但明远不担心寒冷,他有1127号暖炉,召之即来,转眼间,一枚式样古雅,表面雕饰着大食数字纹样的铜手炉就落在他袖中,帮他抵御这冬天里彻骨的寒意。
    从明远的角度,能够稍稍瞥见勤政殿内的情况——吕大忠的情况貌似也不大好,吕师兄一把年纪了,一进殿就跪倒行礼,迟迟没有平身,还时不时地叩首,似乎在请罪认错。
    明远心想:不会吧不会吧,这赵官家,不会这次没拿下燕云就真的这么失望吧!
    他与吕大忠一路上反复推演过:如果当初任由耶律浚被耶律洪基杀死,对大宋而言,结果可能会糟糕上百倍千倍。
    不久,明远发觉身边无声无息地出现一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神色间全是傲气。
    ——章惇。
    章惇阴沉着一张脸在明远身边出现,与他并肩而立,看起来并不像打算与明远有所交流的样子。
    明远正低头抱着手炉悄悄取暖,只听章惇用极低的声音在他身旁指出:“天子认为最坏的结果就是眼下这个——”
    明远苦笑一声,心想:是呀。从大宋天子的角度看,这一趟送耶律浚回上京,既没有得到某些人承诺的燕云,老对手辽国那里又由一名年富力强的新君登基,替换掉了终日游冶、无心国事的老皇帝。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这名新君对大宋敌意不重,而且他刚刚登基,诸事未定,想必腾不出手与大宋为敌。
    可是,坐在大宋皇宫之中的天子赵顼,又怎会知道当日辽主金帐里,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背后又藏了多少针对宋国的算计……
    在当日那种情况下,明远自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最好,毕竟他无法将耶律浚完全当成一个陌生人,一个政治人物。
    甚至他做出的决定,也不完全是政治的,只不过是尽量往他期望的方向略靠了靠罢了。
    最坏的结果……
    原来这就是天子对他此次辽国之行的评价。
    心中冷笑一阵之后,明远转脸凝视前方,不打算理会章惇。
    他做一切事都是出于本心,绝不会为了迎合或是讨好某个天子而更改自己的决定。
    在原地站了一会儿,忽听身边一个温和的声音传来:“年轻人,做得不错。”
    ——咦?
    明远连忙抬眼,悄悄地看了看:原本站在他身边的章惇,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得人影不见。
    现在他身边又多了一名身穿紫袍、佩金鱼袋的官员,身材不高,其貌不扬。明远曾经在长庆楼上见过这位得胜还朝——正是在熙河路立下殊功的枢密副使王韶。
    王韶说完这句话之后,甚至没有向明远这边转过脸,只是默默地站了一会儿,便抬脚走人了。
    但明远的心情在是一瞬间转好。他终于确定了自己的行动已经得到了朝中有识之士的认可。
    至于章惇——明远现在想起来:章惇刚才也没有对他进行指责,只是向他透露了天子的心意,算是好心提点,免得他少时上殿,不知该如何奏对……
    *
    事实证明,赵顼没有什么兴趣见明远。
    天子只命吕大忠一人奏对。一个时辰之后,吕大忠从勤政殿中出来,脸色黯淡,冲明远微微摇了摇头,眼光中俱是叹息。
    但明远的心情已经好了起来,而且因为有1127在,他也没有被冻着。
    从皇城中出来,与吕大忠告别,明远没有直接返回汴京城中的自家住所,而是前往蔡卞家中,去探视蔡京。
    蔡卞告诉明远:蔡京受伤的这三个月以来,吃喝起居,已经如常人一样,但就是记忆受损,完全想不起自己也是曾经中过进士,受天子器重的朝臣。
    “看起来,家兄的仕途,应当是到此为止了。”
    蔡卞惋惜地叹了一口气。当年科举虽然是蔡卞名次高,但是在官场上,明显是蔡京更加游刃有余。
    蔡京因为救耶律浚而受伤,没有给蔡家带来半点好处,还把蔡京自己的前程全都给折了进去,得不偿失。蔡京若是还有记忆,估计会直接把自己气死。
    明远只有安慰蔡卞:“元度不必太担心,令兄吉人自有天相……”
    或许蔡京能够这样安安静静地度过余生,就能算是“吉人自有天相”了吧。
    “元度,令兄这边,日常用度可还支持得了?小弟今日倒是随身带了些阿堵物……”
    明远刚开了个头,蔡卞连忙双手乱摇:“不不不,远之兄千万别破费。家兄这边……好着呢!”
    ——好着呢?
    明远一头雾水地被蔡卞带入蔡京的屋子,只见上次见到照料蔡京的那两名侍女,一个正在往毛毡上重新铺上大幅的生宣,另一个则捧了一方好砚正细细研墨——她手中的墨锭一看就是好墨,如果明远认得不错,应当是出自潘谷之手。
    蔡京的条桌旁,应当是他刚刚写出的一张帖子,纸上墨迹淋漓,笔意纵横。明远不是外行,自然能看得出那是一幅好字,甚至比之蔡京以前,还要进益十分。
    什么……原来蔡京竟能以书法为生了?
    明远眨着眼睛,着实没想到事情会朝这个方向转变。
    蔡卞也在一旁解释:果然如此,蔡京虽然摔坏了脑袋,无法再入朝为官,但是近来他的字却声名鹊起,不少人愿意以重金换取一幅蔡京的真迹。
    所以,虽然蔡京不能再在仕途上追求功名利禄,但是却能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一个奸臣……在成为奸臣之前,就先转行当上了艺术家?!
    这时蔡京听见门口的动静,一抬头,见是弟弟和明远,当即喜孜孜地道:“元度,远之……快来看看,我这幅字写得如何?”
    明远:……
    他离开蔡家的时候,忽然生出些动力,脚步加快。
    世事变幻,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天意,他只需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将结果交给上天。
    这日之后,明远频繁拜见章惇与王韶,并送急信往江宁,请王雱将他对宋辽两国局势的观点转述给王安石知道。
    最终,明远为自己争取到了陛见的机会,向官家赵顼当面陈述。
    于是,当来年四月,耶律浚在辽国上京举行声势浩大的登基大典时,大宋派出的使团正使,姓明名远。
    第296章 全天下
    明远作为正使出使辽国, 从汴京到上京,在路上足足走了一个半月。出发时是早春二月,待到辽国上京, 已是春和日丽,四月初的和暖天气,草原上已是星星点点地缀着野花,看着就让人心旷神怡。
    明远这一路耗时过长的原因很简单——春天化冻的时候道路泥泞难行, 而明远偏偏又给耶律浚带去了一份“厚礼”。
    这份礼品的“厚”, 在于重量沉重, 每辆拖载的车驾用四匹强壮的挽马同拉, 都难以拉动, 还时不时陷进道路上的水洼里。以至于宋国使团每天前进的里程有限。
    最终是明远现场改良了车辆, 放弃了四轮马车, 改成底部平坦, 安装上两道包铜长木条的橇车,有点类似冬天汴河上用来运货的冰爬子。
    这些橇车不走道路,专门在道路旁侧长草的地面上滑行。行进的速度竟还比道路上的车驾快些。
    明远一行抵达辽国上京时,辽主耶律浚亲自出城相迎。
    他们于去岁十一月上一任辽主驾崩时分别,到如今将近半年之后重见, 彼此都经历了很多事。
    “远哥——”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章节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