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348节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而在这31次评选中。
    小牛……或者说老牛占据第一的次数有14次,爱因斯坦则是17次。
    二者打的可谓是难解难分。
    而就在第一那俩神仙争来争去的同时,老三这个位置却有一个人稳如泰山。
    他便是麦克斯韦。
    在这31次评选中。
    除了伽利略占据四次、普兰克分走三次之外。
    剩下的24次评选出的第三名,无一例外全都是麦克斯韦。
    那么麦克斯韦,到底有多牛呢?
    1831年6月13日,麦克斯韦在苏格兰爱丁堡出生。
    他的父亲是一位辩护律师,名叫詹姆斯·克拉克。
    麦克斯韦之所以会多出一个“麦克斯韦”姓氏,是因为克拉克家族和麦克斯韦家族关系深厚。
    例如小麦克斯韦的曾祖母就来自麦克斯韦家族,并且小麦克斯韦他爹还继承了麦克斯韦家族的一些地产。
    不过幼年时期的麦克斯韦虽然家境殷实,但因为口音浓重等问题经常遭到同龄人的嘲笑。
    所以他的性格比较孤僻,不太喜欢讲话。
    8岁那年。
    麦克斯韦的母亲患病去世,导致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不过幸运的是。
    麦克斯韦的父亲并没有放弃对他的关爱,而是积极鼓励和陪伴他成长,并且将他送入了爱丁堡公学就读。
    15岁的时候。
    麦克斯韦在爱丁堡皇家协会学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卵形线》。
    1847年。
    16岁的麦克斯韦如愿进入了爱丁堡大学。
    此后他连续四年获得年级第一,同时还蝉联了四届苏格兰大学的calm金奖章——就是汤姆逊获得过一次的东西。
    1850年。
    爱丁堡大学表示我们这座小庙容不下这尊大佛,要不麦神您还是另投他处吧。
    而此时剑桥大学的校董事会,则在讨论是否要将三一学院的减肥生废除——毕竟这玩意儿小两百年来就只有小牛一人通过了考核,设立起来基本上有等于无,没啥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
    有人提了个建议:
    反正不要钱,要不让小麦同学来试一试?
    如果连他都不行,那就干脆取消了吧。
    于是麦克斯韦在威廉·汤姆逊的护送下转入剑桥大学,最终顺利通过考核,成为了继小牛之后第二位三一学院的减费生。
    入校后。
    他先是被吸收进了剑桥大学的剑桥使徒社,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剑桥使徒。
    23岁那年。
    麦克斯韦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系毕业,而这也是很多人为数不多对麦克斯韦产生质疑的地方:
    小麦毕业时的成绩只有年纪第二名。
    这就好比网文小说里某天才入宗,宗门派遣长老不远万里护送,入宗便位列核心弟子,功法和资源全部拉满。
    结果宗门大比的时候呢,他才得了个第二名,这就有些对不起他之前的光环。
    但实际上,这事儿的背后另有隐情,远远不是看上去这么简单。
    只是不知为何,国内的许多资料库都将这段内容隐去了。
    好在麦克斯韦作为历史名人,很多权威的外文期刊上都有详尽的介绍:
    那时候英国的大学学位叫做honours degree,也就是荣誉学位。
    荣誉学位分成四等,一等最高,四等最低。
    当时学院给小麦的要求是必须拿到其中的一等学位,即first honours degree。
    整个考试阶段持续22天,内容11门。
    其中有3门必考,所有科目的满分都是100分,即总分1100分。
    一等学位的最低分数线为770分,只要考过的科目里包括了三门必考并且总分达标,剩下的科目可以放弃不考。
    结果考试期间小麦父亲忽然病危,所以归家心切的小麦,整个考试阶段只考了八门课程。
    等达到了一等学位分数线后,他便放弃了剩余三门考试,直接赶回了爱丁堡。
    小麦八门的成绩是793分,第一那位则是11门总837……
    如果小麦把那剩余三科考完,分数百分百稳稳破千。
    所以这事儿真不算啥黑点……
    毕业后的1855年,麦克斯韦读到了大神法拉第的著作《电学实验研究》。
    他被书中各种各样的电磁感应实验所吸引,正式开始研究电磁学。
    从此一发不可收,开启了自己的挂壁之路。
    1855年。
    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
    他第一次试图将数学形式引入法拉第的力线概念,从而初步建立电与磁之间的数学关系。
    这篇文章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重视,也得到法拉第本人的赞扬。
    1862年。
    麦克斯韦发表了第二篇论文——《论物理学的力线》。
    在这篇论文中。
    他首次提出了“位移电流”和“电磁场”等新概念,对电磁理论给出了更完整的数学表述。
    1864年。
    麦克斯韦发表了第三篇论文——《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
    这篇论文中不仅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还首次提出了“电磁波”的概念。
    后来他还写出了《电磁通论》这部著作,筹建了剑桥大学的第一所物理学实验室——卡文迪什实验室,并且担任了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麦克斯韦在他活着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受到符合其身份的尊重。
    恰恰相反。
    当时哪怕是剑桥学院内部,都有很多人认为他走的是歪门邪道。
    当年他进入三一学院时有多光鲜,中年时便有多凄凉。
    因为他的理论实在是太精深复杂,公式过于抽象,很难被大众理解。
    所以在牛顿力学依旧仍占主导地位的当时,并未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
    在麦克斯韦去世那年,当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宣传电磁波理论时,只有2个听众愿意听他上课。
    一个是来自海对面的研究生,另一个是后来发明电子管的弗莱明。
    某种程度上来说。
    麦克斯韦有些像是《迪迦奥特曼》中那位发现了滋尔达气体的根津博士,明明研究的方向意义非凡,在现实中却是一位弃儿。
    1879年11月5日。
    麦克斯韦在剑桥因胃癌逝世,享年仅仅……
    48岁。
    如果小麦能多活个十几二十年,整个世界的格局恐怕都会不一样。
    因为在他去世后的第九年,年轻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便会通过实验首次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真正验证了麦克斯韦理论的正确性。
    自那以后。
    麦克斯韦的贡献和地位,方才得以被全世界承认。
    可惜天妒英才,麦克斯韦去世的太早太早了……
    总而言之。
    麦克斯韦的人生,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v字型。
    也就是年轻时名头极盛,在接触电磁学后的中年陷入低谷,死亡后几年开始骤然攀升。
    也正因如此。
    才会有人在汤姆逊的护送过程中,想要下黑手将麦克斯韦置之死地:
    这时候的麦克斯韦还是个妥妥的‘天骄’,集万千光环于一身,实在是太耀眼了。
    用后世的概念举例。
    此时的麦克斯韦差不多就是高考考了750分,大学年年4.3绩点,本科期间发表了十篇一区论文还被提名了菲尔兹奖的性质。
    很多人认为他今后可以达到小牛的高度,再不济也是某个领域的领军人。
    这样一尊潜力股被剑桥大学收入囊中,自然就会有人想要下盘外招了。
    毕竟这种下黑手的做法在古今中外的学术界都有先例,涉及到了人性和利益的双重阴暗面,给人类的科学史造成的损失堪称无法估量。
    例如小牛在担任卢卡斯教授的时候就被人下过毒,钱老回国时曾经两次被暗杀,另外还有张首晟、任伟、肖翔这些人才的去世等等。(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一下这几位,太敏感就不在正文详述了)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章节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