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388节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罗曼学长,你真的不是为这个东方人洗地的吗?”
    “谜语人滚出剋!”
    就在现场局面似乎有些失控之际,第一排的座位上忽然响起了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
    “肃静!”
    所有人下意识看去。
    只见阿尔伯特亲王此时已从座位上站起,锐利的目光环视着典礼现场:
    “诸位同学,罗峰先生说的答案完全正确,只是将部分过程文艺化了罢了。”
    “具体解封内容将在一个月内向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公布,如果你们想要知道更多真相,就努力成为皇家学会的成员吧。”
    “好了,罗曼先生,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这位英伦半岛的无冕之王如今威势正盛,开口后短短数语,便将原本有些失控的场面完全压了下去。
    待他言毕。
    现场已然落针可闻。
    大多数学生们看向徐云的目光不再是质疑,而是浓烈的好奇。
    当然了。
    这里消退的质疑主要是指对安古斯·罗曼和徐云演戏的猜测,并非彻底打消了对徐云身份的疑问。
    毕竟徐云如今仅仅回答了一个问题,想堵住所有人的口那是不可能的。
    想要证明身份,这个回答可远远不够。
    同时随着阿尔伯特亲王的最后那句话,压力便又来到了安古斯·罗曼的身上。
    这位剑桥大学牛顿研究会会长的额头,肉眼可见的出现了一堆细密的汗珠。
    其实徐云不知道的是。
    按照正常计划。
    安古斯·罗曼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徐云在番茄酱的销售中做过的一些事。
    但在开口前,安古斯·罗曼忽然临时起意,想要完成一击必杀,便将原先压轴的杀手锏给搬了出来。
    换而言之……
    能够答出第一个问题的人,必然会知道其他一些隐秘问题的答案。
    可如果就这样放弃,普拉姆先生那边不好交代不说,威廉·惠威尔那关就过不去:
    这位三一学院的院长此时眼睛都快喷火了,绝不可能因为自己的收手而放过自己。
    可又有什么问题会比杀手锏还难呢?
    苦思冥想之际。
    安古斯·罗曼的余光忽然瞥到了第一排的法拉第,心中陡然划过一道闪电。
    对了!
    专业知识!
    安古斯·罗曼那颗考出过年级第四的脑子,瞬间开始飞快的转动了起来。
    作为牛顿研究会的会长,安古斯·罗曼为人暂且不提,对于小牛了解程度确实是数一数二的。
    短短几秒钟,小牛的人生履历便飞速从他脑海中闪过。
    很快。
    他的脑海中便出现了一个词:
    光!
    对,就是光!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猛然抬起头,对徐云道:
    “罗峰先生,你应该知道,牛顿爵士曾经提出过光的两种特性,也就是粒子性与波动性同时成立的猜测。”
    “其中支持粒子性的依据是色散现象,支持波动性的则是牛顿光斑的发现。”
    随后安古斯·罗曼话锋一转,看向周围,继续道:
    “但大家都知道,色散现象反馈更多的其实是光的波动性——牛顿爵士曾经用高速粒子流的说法来解释过光的直进现象,但在收到肥鱼先生的那封信后,这个说法便被他摒弃了。”
    听到这番话。
    现场的许多人齐齐点了点头。
    很早以前提及过。
    在原本历史中,小牛曾经提出过一个半的错误理论。
    其中一个指的是绝对时空观。
    半个便是光的粒子性。
    众所周知,原本轨迹里的小牛是个非常死心眼儿的人。
    他在磨境的时候发现了牛顿环,又在三棱镜下发现了光的色散。
    这两个玩意儿在后世都是波动说的典型例子,但小牛却硬生生给它们找了微粒说的解释:
    他先是将光解释为高速粒子流,从而让直进现象能够合理。
    接着又提出了一个猜测:
    组成光的微粒在经过界面的时候,它会进入一种特殊的暂时的状态。
    在传播的过程中等间隔地复原,并且在复原的时候更加容易地通过下一个界面,而在两次复原之间的就会更加容易被反射……
    很玄乎是吧?
    微粒们周期性地复原,复原的时候透过,没复原的时候就反射……
    这的确可以说明牛顿环的现象,但是这个解释已经把微粒说弄得跟波动说太像了。
    按波动说的理解。
    这个等间隔就是波长,同相位干涉就是容易通过,反相位干涉就是容易反射……
    因此后世牛顿环也好,色散现象也罢。
    基本上都是从波动说进行的解释。
    不过在这个时空中。
    小牛受徐云的影响,为人相对谦逊了许多,没有那种‘老子的理论就是真理’的傲慢感。
    因此在收到徐云那封信后,他也逐渐承认了自己的一些解释比较牵强。
    于是乎。
    这个副本的科学界,便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
    小牛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其中波动说的现象很少,但件件都极有说服力。
    可以充当微粒说证据的现象则与之相反,数量是多了,却找不出足够充当理论支点的例子。
    “而罗峰先生,你作为肥鱼的后人,想必一定有能力证明光的微粒性吧?”
    典礼现场,安古斯·罗曼站在座位上,一字一句的说道:
    “毕竟牛顿爵士晚年的回忆录里,曾经写下过一段话,传播度之广可谓绝冠欧洲。”
    “那句话很简洁,我甚至可以倒着背诵下来……”
    “!狗章断下天遍杀,手在刀日一有总,半一留半一说偏偏却,式方明证的说粒微有定一上手的鱼肥”
    ……
    第251章 乱了乱了,整个19世纪都乱成一锅粥了!
    光。
    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词。
    一种常见到不能再常见的现象。
    却是一缕贯穿了人类科学史的、到22世纪都依旧扑朔迷离的迷雾。
    说起光这东西,后世许多人脑海中蹦出的应该先是波粒二象性。
    接着是迪迦奥特曼,然后是光的干涉衍射这些字眼儿。
    其实吧。
    人类对于光本质的思考,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端倪了。
    例如在古代东方。
    人们认为太阳是神灵的化身,例如羲和、日主、东君,还有被后羿射下来的金乌等等。
    而古代西方呢,一开始流行的是恩培多克勒的看法。
    他认为世界是由水、火、气、土四大元素组成的,而人的眼睛是女神阿芙洛狄忒用火点燃的,光也属于火。
    恩培多克勒后的柏拉图则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光。
    分别来源于眼睛,被看到的物体以及光源本身。
    至于视觉,便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柏拉图再往后,便出现了卢克莱修、阿尔·哈桑这一大堆的唯心思想。
    而思想一多,自然就会有人去用实际手段验证真伪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历史上第一次对光传播有明确研究记载的文献并不是出自西方,而是由华夏先贤所著的《墨经》。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章节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